随后,学生进入各篇说明性文本的学习阶段。通过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练习等学习体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单元知识结构体系,逐步掌握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地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进而,学生进入深层次学习阶段,理解的深入会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将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概括化与网络化。
最后是整体提升。这一阶段是运用巩固阶段,学生通过梳理说明性文本主题单元的学习要领,提炼每一篇说明性文本的学习要点,达到融会贯通、整体提升的目的。从学习心理角度看,学生将概括化与网络化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就能越来越清晰地分辨出单元与各课、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每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也会在单元知识结构中呈现出来,逐步并更为牢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三、从“类合”到“架构”再到“模块”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倡导基于单元知识结构,以“单元”为单位实施整体教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教师把单元内若干篇教材文本,甚或超越原单元内容,将全册教材中的某类文本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地组合起来。由于组成单元的若干文本之间有很大相关性,教师可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对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类合”,即作合理的归并、整合,再从教材内容的纵、横向建立教学关联,并有效重组相关教学资源,从而架构相互关联的单元知识结构,形成教学模块。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可缩减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一件事物,实质上就是主动地对它进行归类,而一旦将它划归某一特定的类别,我们同时也就要根据已有经验(或已有分类系统)中关于这一类别的固有的属性和规则,对该事物应该具备的其他特征做出预测,并对应该如何对它进行反应做出推断,这就使得个体可以超越知觉个体中所获得的有限的、具体的信息,而对新的客体与情况达到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结构系统分析就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分类,教师可对单元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从说明对象、写作目的、篇章结构、说明事物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类整合。首先厘清不同文本的说明对象。三篇课文分别以兵马俑、金字塔、维也纳为说明对象,习作与练习中的文本分别以汉墓、河山、城市等为说明对象。虽然同为说明性文本,但也存在差异,有的是状物类,有的是游记类,还有的是景观类。接着,从描述的具体形象来感悟作者所要表现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感。再者,就是归并篇章结构以及说明事物的方法。最后,将它们关联起来,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使人一目了然,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清晰可辨。这样的架构就把单元知识的显著特征突显出来,便于形成教学模块,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模块学习是一种具有良好完型结构的语言思维训练方式,可克服过去知识点学习碎片化现象。教学中以模块形式呈现,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环节明了,就能进一步突显学习材料的主要特征,引领学生以清晰的线索感悟言语表达及文体基本特征。
四、从“范例”到“语用”再到“习得”
在变易理论创始人马飞龙和他的同事看来,人的意识具有知觉聚焦性,总是在特定的“外部视野”中关注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要让学生学到某种东西,学习者必须审辨即将被学习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学习者要辨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审辨被忽视的或者未被注意到的关键特征,即学习内容的重点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些重点方面同时保持不变,与其他方面区别开来,这样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就能突显出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是语言学习的典范。如何用好课文范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教学单篇文章有这样五个环节:(1)导入激趣;(2)字词教学;(3)整体感知;(4)精读感悟;(5)阅读拓展。结合变易理论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突破旧有教学设计的框框与束缚。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教师可以把三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放在一起教。学生就能充分了解三篇课文的篇章结构,都是采用“总分总”构段方式介绍了说明对象的概貌位置、规模类型以及历史意义等。文本的篇章结构被突显出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体感知文本文体特点的过程。再如,把每一课的精读感悟环节整合到一起教。学生就能认识到,三篇课文都介绍了说明对象的鲜明特征,都是采用了典型的说明方法。如此,学生的学习过程突显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