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三严三实” 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以遵义医学院研(2)

2021-05-13 11:07

二、品德育人———强化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从党的十七大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十八大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都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论语》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教育工作者品德的优劣、素质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教育群体;故为师先为人,为人先立德。所以,严以修身,成为师者在道德层面最基本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过长达十几年繁重的学科知识学习后,远离家人和亲友来到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环境里,其原本并未成型或不够坚定的价值观念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新事物的冲击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新的价值取向。辅导员从进校迎新、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奖评助贷、活动开展、就业辅导、实习毕业等各方面参与了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成长,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相处最久、对学生了解最多的管理者,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其自身的品格、能力、学识、感情等因素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

除知识素养对自身的武装外,辅导员自身的品德力量和人格魅力,也是其在工作管理方法之外的一种隐形文化,其对工作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求真、崇善、爱美等优秀品质必然会在日常接触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熏陶,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正是因为为人师者对学生有如此强有力的影响,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成为辅导员更好地践行育人职能的必然要求。

对医学院校而言,德育为先、在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在2014 年颁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特点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除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人文关怀、仁爱之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道德教育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辅导员等教师群体“身正为范”的品德育人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既有力地促进了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产生,也使人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道德困惑甚至道德迷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道德失范等使人们的心灵和社会的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很多原有的道德传统和行为准则纷纷被打破,连校园这片净土,也被不良社会风气所浸染,出现了诸如复旦林森浩投毒案、药家鑫“激情杀人”案,高校教师剽窃他人成果违反学术道德、利用职务之便违法乱纪等现象。正是校园内这样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才更凸显出师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法治时代的到来弥补了道德缺失的不足,法律的作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外在约束力,要求我们学会“严以律己”。

作为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双重职责的学生辅导员,在严峻的道德形势下,更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担负起师者“行为世范”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坚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强化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借助多种媒介平台,通过撰写积极言论文章,或转发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闻、报道等,发挥自身和周边的道德力量,向学生展示人性道德之美,引导已经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浸染的学生向善向美;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

三、实践育人———切实有效开展学生工作

“三严三实”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指导意义除“做人要实,通过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知识育人”,“严以修身,严以律己,通过强化自身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品德育人”外,更重要的是“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在具体的学生工作开展中的广泛运用。

浅析 “三严三实” 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以遵义医学院研(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区县电视台节目创新实践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