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也要讲究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作到:
2.1 启发诱导,革除“一言堂”或“满堂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 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讯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合理地安排时间,讲练结合,每节课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学以至用。
2.2 因材施教. 我在英语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潜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 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我在授课时适当地扩大难度和深度,在练习或检测中适当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我在教学中做到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3 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或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时,都能既兼顾到成绩好的学生,又能兼顾到成绩差的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对于他们的回答首先给以充分的肯定,然后指出不足,并加以鼓励。另外,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3 确立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语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外语不能仅靠听懂老师讲解的语言规则和难点,必须要靠大量的、反复的听、说、读、写练习,要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学会使用语言。这和滑冰、游泳等体育运动一样,光听教练讲“如何在冰上保持平衡,如何在水中呼吸”无济于事,必须得亲自在冰上滑,在水中游,才能真正掌握要领,学会滑冰和游泳.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大都缺少或根本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家中很少有人辅导,仅靠每周几节英语课,要求获得英语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每节课中的每一分钟有多么宝贵!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的活动。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与汉语相比变化比较复杂,例如:英语有性的变化,要区分he,she等,谓语动词有数的变化,还有时态、语态、语气等变化,要掌握这些,必须得经过几十次乃至几百次的练习,方能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做到脱口而出,流利准确,光靠理解和背记语法规则是不行的。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这好比演戏,学生是演员,而老师是导演兼演员。课堂教学的优劣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而非老师的“表演”。外语课上有的练习是在老师严格控制下进行的(例如朗读、抄写、做书中练习等),对这类练习学生往往容易注意。而有的练习则要求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如小组会话、表演、做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这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学生一旦深入角色,大胆地用外语侃侃而谈时,语感就能培养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也就真正确立起了主体意识,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信心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能逐步形成。所以,每一节课我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地进行会话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