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不高,缺乏“知识化”的人才。从我国连锁业发展现状看,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与新经济条件下向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很多上了规模的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员培训机构,也没有聘请专职人员来从事培训业务,归根究底是没有认识到新经济下的市场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结果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2、连锁经营中的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受到传统营销观念及国内一些地区基础信息化设施与科技水平的影响和限制,连锁经营的信息化程度低,从企业内部与外部条件上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滞后。新经济条件下连锁经营的发展离不开迅捷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在连锁经营初期一般不能立即显示出经济效益,但如果缺乏这个系统,又将制约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随时记录和分析各连锁店每日的营销情况,为运营和发展决策及时提供各类分析数据。目前我国连锁销售企业中的计算机运用尚未普及,较低的电子化程度使连锁店必备的设施如:电视监控系统、商店防盗系统、电子收银机、AV音像系统等装备还很不完善。此外,由于连锁企业的通讯设施也不够发达,使分店不能及时向总部输送市场信息,总部对分店也无法进行便捷的业务指导和销售管理,总部、分店和配送中心之间难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商品输送与调剂;又由于条形码尚未普遍实施,也使得商品的质量和标准化难以得到保证,也不利于连锁企业的现代化经营。
(2)配送中心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配送中心是连锁企业的核心,其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所以提高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中,许多企业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接口系统如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国外连锁企业自动化、现代化的配送相比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导致配送效率低下,而配送过程中的物耗和物流成本极高。
(3)终端经营的信息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的一些连锁店甚至还保留着手动结算的方式,即使拥有POS系统,也没有实现与总店的联网,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企业既无法及时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也不利于供应商对市场把握;另一方面,大大加大了人工成本。反观国外的一些著名的连锁企业,比如说麦德龙,它把MIS当作连锁的神经中枢,使其经营管理产生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从模糊管理转向精确管理,从事后管理转向实时管理,从商品的大类管理转向单品管理等。
(4)企业外宏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不发达。做连锁经营企业必须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的硬件设施如条形码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MIS)、POS销售系统,EOS订货系统,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当前商业系统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如此,我国对于电脑语言、条形码技术、远程通讯等应用技术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企业的员工必然占用过多,而员工的开支约占流通成本的40%左右,商品价格自然难以低廉,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连锁经营的发展。
3、对虚拟市场空间运用不够
(1)电子商务化程度跟不上新经济发展的节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网络虚拟空间的形成已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使得一个新的市场——网上虚拟市场逐渐形成。许多知名企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利用这个虚拟市场对企业产品、理念、文化进行宣传,在网上进行交易,甚至建立了网上企业。例如沃尔码在美国就建立了网上商店,顾客可以不用出门,通过网上订货、网上付款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交易,方便了顾客,节约了时间,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从网络发展状况、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来看,新经济条件下的网上交易必是未来新营销的发展趋势,不久的将来在我国也一定会受到关注。但我国连锁企业还并没有尝试着从这方面下手来宣传产品和出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