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探索(4)
2010-07-11 01:07
2.3.4 考核后效考核效果良好,要求掌握的检索技术每个人都掌握了,为了能够通过考核,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学,但是这并没花费老师个别辅导时间;学年论文以小组方式进行,队长负责组织,大家都有兴趣探索物流专业实际问题,这大大提升学生的团队作战能力。
2.4 指导性课程——参加通过考核法
2.4.1 通过考核法基本思路指导性课程一般指入学与毕业教育、形式与政策和专业讲座等实践类课程。对此,采取参加通过考核方式,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讲座熟悉大学学分制的过程,尽早进入自我管理状态,同时了解当前本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就业状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类课程学时少,且大多是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师以讲座方式进行,与当前政治局势、就业形势、学科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应注意问题息息相关,学生比较喜欢上这类课,所以复杂考试就没必要了,只要参加就给通过。
2.4.2 考试实施具体方式参加通过考核法采用考勤制,每次上课点名或抽查,按学校考核管理条例执行,即缺1/3学时以上取消考试资格,否则,直接给予通过。
2.4.3 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类课程考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讲座不吸引学生,导致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因此,这类课程不要因为学时少、工作量少而忽略,事实上应该是专业负责人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课程,应该精心准备,要求授课效果必须受到学生欢迎,真正起到引导性作用。
2.4.4 考核后效从物流管理专业来看,指导性课程的确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解决学生一些迷茫性的问题,保持专业负责人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对专业和形势的了解有了一个较好的渠道,同时使专业建设能有针对性地不断调整。最重要的是,这类课程的考核简化,使学生和老师都减轻了负担。
3 系列课程考核的阶段效果和展望
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系列考核方式改革是一种基于新专业、新环境教学背景下的尝试,目的在于配合物流管理新专业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效果来看,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1)提高了考试效率,适应了扩招情况下的考核要求;(2)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了学期内有效学习时间的配置;(3)加强了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增强了团队作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模拟商场作战;(5)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这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6)改革督促了教师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改革,需要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整体的掌控能力较高,专业课程的熟练程度较好,又能不拘泥于现有的考核模式,在学校规定的大框架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认可的评价方式,师生约定进行,使学生确实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上述这些考核改革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持续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 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三创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3):30-32.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探索(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