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战略抉择(2)
2010-07-11 01:09
显而易见,在未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基本原则应当进一步坚持。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实 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中国在启动汇改时,就确定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 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基本内涵体现在市场供求、有管理与浮动汇率三个方面。汇改 两年的实践证明,在推进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这三个方面。首先,力图真实反映市场供 求关系。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扩大外汇管制区间,使经济主体的自愿选择尽 可能落在外汇管制区间内,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体现广泛的市场参与者的真实交易意愿,为汇率进 一步市场化奠定基础。其次,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既有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 预,也应包括结合宏观经济环境,通过调节本外币的供求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手段进行综合调节。 再次,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浮动区间,促进人民币汇率从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 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汇改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严重扭曲的,而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诸多缺陷是导致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扭曲的重要原因,如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和严格管制、被动干预的市场、单调的市场等。 汇改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大和扩展市场的深度与 广度。中国外汇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增加市场交易主体。2005年8月8日,央行决定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 金融性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截至2007年5月底,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有268家, 其中包括151家外资银行、111家中资金融机构和一家企业会员。
2.健全外汇交易方式。2006年1月4日起,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同时 引入做市商制度,此举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大幅度降低了交易费用。截至2007年5月底,银行间 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共22家,其中有9家外资银行、13家中资银行。在汇率中间价的形成过程中,做 市商的独立性以及报价能力对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3.改革和完善管理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推出的头寸管理政策改革有:2005年9月22日 决定调整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办法,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2006年初,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 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2006年7月1日起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原则推行至所有外汇指定银 行。2006年1月4日,中国再次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进行了完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 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 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 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各外汇指定银行在此价格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浮动范围制定本行各币种现钞及现汇的买入和卖出价(王允贵,2007:第43页)。2005年9月23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也从3%0扩大至5%0.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4.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汇改以来,中国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市场上推出了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2005年8月8日推出了远期外汇业务,2006年4月24日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在银行对客户零售市场上扩大了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并且开展银行对客户外汇掉期业务,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需求。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战略抉择(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