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述评(2)
2010-07-11 01:14
(三)计算机审计观念陈旧张金城(1998)指出,我国现有审计软件仅是执行查账功能,但随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手工系统审计目标的不断扩大,仅具有查账功能的审计软件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时至今日计算机辅助审计观念依旧停留在工具层面,认为计算机不过是一个审计工具,充其量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查账工具。因而使得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基本上还处于办公现代化水平,还谈不上真正的审计软件。这种“工具论”下的审计模式,改变的知识审计手段,而不是审计观念和审计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大力推行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的今天,这无异于一种落后。
(四)数据审计对象狭窄目前会计软件已经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甚至有学者认为,单一的核算软件已不存在了。而计算机审计主要着眼于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账簿、报表数据,审计对象狭窄,往往被会计软件的再生数据牵着鼻子走,而且还会滤掉很多与审计相关的业务数据。美国安。贝里(1989)早就预言,未来的审计将会是数据库审计,不是那种由数据编制出来的原始的财务报表。庄明来(2003)也认为,如果将审计仅锁定在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就使现代审计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的计算机着眼于抽样审计,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加工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审计软件功能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如Excel、Access等来进行分析性复核工作。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广泛采用事项会计,它以业务事件为基础形成的数据仓库,不仅包含货币数据,而且也包含非货币数据,这种事件驱动体系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存储的数据范围及类型更广,而且减少了数据重复和物理文件的数量,降低了数据处理量和时间。这就使的所有的审计线索集中于上述数据库。基于此,庄明来(2003)认为,计算机审计采用详细审计不仅必须而且可行,其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数据与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非货币的信息。
(五)审计方式难以满足实时监控需要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网络审计成了必需,目前的计算机审计普遍采用一种“数据集中和专家找问题”的事后模式,即将这些分布存储在被审计单位各种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然后由审计专家在这些集中的数据里查找问题。随着被审计单位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这种模式无法做到实时审计和在线审计(姜玉泉等,2004)。众所周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能够在更多的商务领域获取电子信息,也可以采用实时的方式在线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实时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而需要有更快捷、更及时的审计模式,以对信息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审计结果,从而达到防范舞弊等目的。
(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计算机会计理论研究,这几乎已成为共识。熊忠平(2003)认为,回顾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审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完全是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指导下的开拓和发展,而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经验总结相对越少。这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能超越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审计战略和审计目标的总体要求。由于缺乏先进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开发中应用的审计模式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而且模块划分不规范、不系统,审计人员必须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得心应手。
(七)不利于数据导入无论是拷贝还是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导人数据,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繁琐操作,才能获取审计目标数据。一些通用性较低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甚至难以获取一些格式特殊的会计数据。如施永香(2003)在其《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方法》中对数据导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整个过程来看,需要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行业业务经验,还要有很强的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国内以实务经验为主的审计权威期刊《中国审计》,经常可以见到一线审计人员关于数据导入的各种“抱怨”和经验介绍,其间繁琐的计算机操作,程序命令语言的使用,甚至碰到一些特异数据库,使得非专业的审计人员很难适应此项工作。即使是使用通用的审计软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数据导人环节都比较复杂,需要对被审单位的数据库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行。
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述评(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