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信息灵敏,制度完善的预警机制
很多群体性事件未能预防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构建“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的预警机制。构建预警机制,一是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系统,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包括在市局一级建立预警信息中心,在科所队建立预警信息工作站,实行预警信息全警采集;广泛发展信息员,对事件多发单位和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情报信息,重点研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国企改制、职工下岗分流、征地拆迁、集资还兑、农民负担、土地承包等热点问题以及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预见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苗头,及时分析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民意民情调查,了解社会民众情绪和社会心理。二是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防范重心下移。科所队等基层单位实行矛盾定期排查制度,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实行台账管理。三是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处防范网络。特别是基层所队管理系统化的地方,要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处防范网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基层所队化解矛盾的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防止矛盾激化,努力使矛盾不出乡村、不出厂矿、不出街道,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把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木梓2·22”群体性事件虽说事发时已经有部分警察到了现场,由于各村活动的信息和动态情况没有系统、详尽地为处置的领导所掌握,导致后面两次新莲村的村民200多人冲破警察设置的警戒线,进入大东村进行打、砸、烧等非法活动,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抓紧抓好处置群体性事件预警队伍大练兵工作
要大力加强以公安巡警防暴为主各警种参与的预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要狠抓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和作风建设,强化教育训练,提高整体素质,确保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支队伍的勤务运作机制。合理进行勤务布局,构筑“多层次、全方位、全天候”的预警队伍。巡警防暴队伍要以强化社会面控制为中心,依托警区、警段、屯警街面,增强掌握社会治安动态信息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要加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演练,把这种教育和演练纳入大练兵的活动中,完善后勤保障机制,备足备齐各种装备和器械,保证日常训练和执行突发任务需要。
三、公安机关及时总结经验,当好参谋助手,为维护社会稳定,以稳定保和谐,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防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建议
(一)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体系。
和谐社会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系统自身的演化规律,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体系。一是通过建立完备的维护稳定的预测系统,对社会稳定形势状态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情势进行宏观和微观预测,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驾驭社会治安局势。二是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对不稳定因素的预见性。应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渠道的、多层次的、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分析预测不安定因素的动态,发挥好社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安排专门力量,深入到可能诱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重点区域、地段、部门,单位和重点群体中,物色秘密信息员,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特别是要发现和掌握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及邪教组织、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插手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动向。力争做到对各类事件苗头有一起掌握一起,报告一起,超前预警,超前报警,超前处置。三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疏导与处置系统,及时把握可能引起矛盾、纠纷激化的诱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疏导,缓解可能激化的各类矛盾,将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则果断决策,妥善处置,将其解决在基层和始发状杰,并做好善后工作。从“木梓2·22”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到造成的严重损失得出深刻的教训:一是新莲村和大东村两村的矛盾早有出现,只是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缺乏预警性。二是两村的矛盾在近两年发生过多次冲突,也没有收集、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情报,缺乏预测性。三是两村冲突的发生,没有认真开展教育、和有效的处置,导致矛盾越来越深,缺乏处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