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稳妥防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措施(3)
2010-06-18 02:48
(二)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是防处群体性事件的基本保证。
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矛盾的排查、预防乃至事件的处置工作。应当把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统一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中。各地党政领导统管本地区工作,是维护本地区稳定的第一责任人,有些地区实行社会稳定一票否决制等规定,本地区发生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党政主要领导不得原地继续任职。对于因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首先追究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要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和各部门、单位领导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责任类别。要明确规定责任追究的主管机关和追究程序,分级、分类别追究不同人员的责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保证。
(三)立足调解、疏导,慎用警力。
对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报告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提出具体处置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凡属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尚未发生过激行为时,应先行调解,立足疏导,查清引发事件的原因和群众要解决的问题,提请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当事态发展严重,已经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特别是对打、砸、抢、烧、杀等现行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应依法履行职责,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木梓2·22”群体性事件在后期事态的发展中,其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部分村民手持铁棍、木棍、家用工具等深入大东村进行打、砸、烧、杀死动物等严重的犯罪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值得庆幸的是贵港市公安局领导果断采取了应急措施,抓住了大部分的组织者、实施违法犯罪的村民,控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四)要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维护和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当前很多事件源于我们一些地方政策出台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没有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一些地方领导一味追求“政绩”、“发展速度”,搞“形象工程”。结果劳民伤财,民怨沸腾,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把社会稳定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把抓社会稳定工作的成效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又如“木梓2·22”群体性事件,经调查发现:新莲村和大东村的冲突,原因之一就是两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高的大东村村民瞧不起较为贫困的新莲村人,而新莲村的村民“眼红”大东村的人,致使两村的村民在大街上、田地间等不同的场合经常发生冲突。这些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说与地方领导的形象工程似乎联系不上,但作为一方的地方领导,要认真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盲目地搞发展,始终坚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五)建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急剧分化,阶层利益结构失调,使得杜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相继出现。当这些社会群体作为利益主体以集团出现,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过于悬殊并趋于对立时,个体利益矛盾便会转化为群际利益矛盾,并且以群体、集团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的形式出现,很容易诱发社会的波动。另外,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因企业破产、倒闭、兼并、重组等因素引发的企业职工闹事事件就是由于利益结构失调产生的群际利益冲突。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从利益冲突转向政治冲突,从局部冲突向社会冲突,使得弱势群众成员对企业组织、基层政权乃至国家政策产生怀疑,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稳妥防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措施(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