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2)
2010-06-17 15:00
与此同时,台湾内部环境亦发生剧烈变化,制约了台湾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经济环境的改变。劳动力这一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在过去二三十年是台湾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大优势。但80年中期以来,一方面,随着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张,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在平均国民所得水平提高,而社会风气又转趋投机享乐环境下,年青人不再愿意从事较艰苦的体力劳动,这就更突出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劳力短缺的困境。台湾的工资水平因此大幅上升。结果,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台湾土地的价格在80年代下半期也出现暴涨情况。台湾土地面积原本有限,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上相关土地政策的限制,工业用地供不应求的矛盾已日趋突出。80年代中期起,由于总体经济失衡,泡沫经济产生,房地产价格更是急剧高涨。这种状况加剧了工商业用地的紧张,厂商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2)政治环境的改变。自80年代中期台湾取消“戒严法”、开放党禁报禁以来,台湾政治也进入了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随着台湾政治体制由强权政治向多党政治的转换,岛内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的对立斗争日趋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其次,台湾在社会与政治日趋多元化后,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形势发展,当局对经济的管理混乱无力,行政效率低落。第三,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金权政治与黑道问题日趋泛滥。财团与黑道势力不仅渗透“立法院”,影响经济决策,而且直接介入各个公共工程项目。黑金政治在直接侵蚀台湾经济肌体的同时,更造成治安恶化,社会秩序混乱,使投资者失去信心。
(3)社会环境的改变。战后台湾长期累积并被压制的各类社会矛盾随着强权政治体制的解体也不断爆发出来,影响较大者如环保运动、劳工运动等,转型中的台湾经济因此又增加了一重困难。总而言之,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政治与社会均进入转折时期,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是全方位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失去。
二、稳定中速增长的动力来源
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台湾经济无法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关于这一点人们较容易取得共识。但面对全方位的冲击与挑战,台湾经济并没有急剧衰退,而是维持了较稳定的中速增长水平,其原因何在?换言之,其稳定中速增长的动力为何?对此人们似乎关注得并不多。事实上,与过去30年相比,90年代台湾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与同时期相类似的经济体相比,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不慢。70年代末同样被世界公认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墨西哥、巴西及阿根廷三个拉美国家,1990-1998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3.3%及5.3%,而同期台湾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是6.5%。即使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亦排名第二,1990-1998年新加坡、韩国及香港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0%、6.2%及4.4%。[2](P337-338)认清支撑台湾经济稳定中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不仅可以加深对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把握未来台湾经济增长的趋势。
(一)产业结构调整,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
面对新台币大幅升值、劳工成本上升及土地价格高涨等一系列巨大压力,台湾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失去发展的比较利益,无法有效地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台湾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升级,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较顺利地取代传统的纺织、塑胶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内外形势剧烈变化对台湾造成的强烈冲击,使台湾经济还能维持中速增长。
1.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台湾产业的主流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台湾当局的大力扶植下,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刺激,台湾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以1996年为基期(指数为100),1990-2000年,台湾的制造业类指数由76.37提高到129.87,增加53.5个百分点;而其中,电机电子器材业指数则由55.37提高到185.43,增加130.0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远高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3](P166-169)电子信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应快速上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1987-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16.89%提高为30.26%,在四大类制造业中的比重从末位升至首位;而同期传统民生工业则从首位降到末位,所占比重由31.52%下降为17.54%。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占整体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至37.8%。[4](P173)[5](P13)
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