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4)

2010-06-17 15:00


    三、稳定中速增长面临严重挑战
  20世纪末期以来,台湾内外环境进一步发生新的剧烈变化,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加,而经济自身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激化。在此背景下,近10年来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呈现弱化趋势,台湾经济稳定中速增长因此面临严重挑战。
  (一)制约经济增长的非经济因素急剧强化
  2000年3月台湾岛内政权发生50年来的首次改变,它使非经济因素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冲击作用急剧强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政局动荡加剧,投资环境加速恶化。政权改变的结果是,执政长达半个世纪的国民党成为在野党,而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以微弱多数当选为新领导人。这种政治结构的剧烈变化导致岛内各种政治矛盾与斗争空前激烈,“朝野”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政争,政局陷于一片混乱。虽然在2001年12月选举之后民进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并主导组成了新“内阁”,台湾当局的执政困境有所缓和。但民进党执政基础并无根本性的改善,政局继续动荡不安的根基依然存在。台湾的投资环境在此背景下加速恶化,一方面,政党利益、巩固或夺取政权是台湾当局与各政党的首要目标,2002年底台北、高雄两市市长的选举以及2004年的所谓“总统”大选等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对于所谓“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绿色矽岛经济发展蓝图”、“全球运筹中心”以及“经发会”共识等经济发展规划,尽管一个接一个提出,实际上却无心也无力予以推动,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另一方面,财经施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两年来“行政院”与“立法院”之间、“立法院”内各党派之间,基于不同的立场与利益,相关斗争持续不断,财经施政效率因而成了牺牲品。岛内外投资因此裹足不前,产业外移趋势也不断加速。其二,两岸关系紧张,加剧台湾经济困境。过去台湾经济发展能够得益于两岸经贸关系,在根本上是基于两岸有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环境。由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两岸和平的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在政治上,台湾当局至今对两岸原有过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一直不予承认,导致两岸关系日趋紧张。在对大陆经贸政策上,迫于强大压力,台湾当局已于2001年底宣布将“戒急用忍”调整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但在实际行动上仍处处制肘两岸经贸的正常往来,特别是对台湾工商界迫切要求的两岸直接“三通”坚持不开放。这种态势使已陷于困境的台湾经济雪上加霜。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加剧,和平环境受威胁,造成海内外对台湾前途产生信心危机,严重打击了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意愿。同时,“三通”作为两岸经贸关系最核心的部分无法突破,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无法由量变上升到质变的阶段,持续支持台湾经济的作用相应受到很大制约,台湾也在岁月的蹉跎中延误了产业再升级的时机,竞争优势加速流失。
  (二)国际经济景气衰退的冲击
  海岛型的台湾经济对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与日本经济的依赖性强。如上所述,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使台湾经济陷入所谓“夹杀的困境”,但在90年代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则受惠于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增长。自2001年起,由于高科技产业供需的失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0年繁荣后终于由盛而衰,股市持续重挫,经济增长逐季下滑,全年经济增长由上年的4.1%下降为1.1%。尽管2002年以来美国已扭转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局面,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露出经济复苏的迹象,但综合各方面情况看,许多权威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能否很快复苏仍不太乐观。美国经济这种衰退或不景气的局面对台湾经济的冲击效应是极其明显的,在一个层面上,台湾直接对美出口占台湾出口总值的1/4,另外约有1/3对祖国大陆与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其最终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美国。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台湾的出口,进而影响生产及经济的增长;在另一个层面上,目前台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电子信息等科技产业带动,而美国高科技产业景气的衰退,高科技股价的下跌,与美国关系紧密的台湾科技产业难免不受冲击,并直接影响台湾股市上的科技股,台湾股市与金融的稳定因而受到冲击。2001年台湾经济衰退之所以特别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这次由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何时复苏及复苏的力道,仍然是未来台湾经济增长走向的变数。

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在全省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