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4)
2010-06-17 18:02
从江苏全省范围来看,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在80%以上的分项指标依次有:第一产业比重(83.33%)、农业机械化水平(85%)、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100%)、农林牧渔业商品率(96.30%)、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100%)、农田林网覆盖率(98%)、粮田播种面积单产(90.44%)、农业灌溉水质合格率(90%);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在50%以下的分指标依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50%)、高产稳产粮田比例(33.33%)、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93%)、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5.02%)、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50%)。
1.农民收入增长目标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进程。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95元,比1999年的人均3495元仅增长2.86%,增速较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值实现度仅50%,低于农业现代化68.56%的总体实现度。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2年首次跨过千元大关,1995年超过2000元,1996年突破3000元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因此,必须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时推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五”时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的年均增幅要高于“九五”时期的目标。
2.江苏无形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有形技术的发展。
1999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8%,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达85%,其中机耕水平达到91%,机播水平35%,机收水平49%。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78%,超过了现代化标准值。全省64个县(市)已全部建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畜牧兽医站和林果技术推广站;1900多个乡(镇)共有农、林、牧技术推广机构5600多个。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从1990年2.32万人上升到1999年的3.46万人,其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占55.6%。粮田播种面积单产为407公斤,实现度为90.44%。可见,这些以有形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指标,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使江苏省农业生产摆脱了对人力与畜力的依赖,通过良种化(目前全省良种化率已达95%)与发展现代农艺技术,如水稻的肥床旱育稀植技术、抛秧技术、三麦免少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沤制技术、棉花双膜栽培技术等新农艺,重组与提高土地生产的自然能力,已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从事实与数据看,江苏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成功。
但是,以无形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指农业组织化程度,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全省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12%,与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值60%相去甚远。据江苏省农林厅提供的数据,多种经营的规模经营占整个多种经营的50%,产值达到75%以上。由此估算出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约为30%,实现度为50%。全省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44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173个,入社人数51.5万人;专业协会2571个,入会会员45.9万人。农民合伙组织1.7万个,农民运销大户、经纪人88.3万人,所涉及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10%多一点,但同日本的4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全社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滞后于土地生产率提高。
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990元,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仅为39.93%,表面上看是全社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从深层分析是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由于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土地生产率已很高,粮食单产现代化标准值的实现度已达90.44%,因此,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关键是要加快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步伐。另外在发展牧业、渔业和特种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多做文章。
4.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滞后于农产品的市场化。
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了77%,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高度达96.30%。可见,农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从上面的分析看,全省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12%,农业合作社所覆盖的农村劳动力为10%,水平都很低。尽管我国农村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的特殊国情,但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地区,多数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因此,江苏农业应该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同时,带动劳动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