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6)

2010-06-17 18:02


  第五,还须有足够的资本投入来支撑。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上。据中国科学院黄季kūn@①研究员最新研究测算,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进入90年代以来的降幅较大。199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0.65%)的1/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当然,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不现实的。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也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
  3.制度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其理由主要有二点:
  其一,与国际比较,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已相当高。从1979~1981年到1996~1998年期间,按每公顷收获面积计算的谷物产量,中国由3027公斤提高到482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9倍和2.31倍,在1979~1981年有数据的122个国家中由高到低排列第25位,在1996~1998年有数据的145个国家中排第19位。
  其二,我们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拖拉机的环比年增长率有一个由低到高,到达一个顶峰后又逐步降低,直至接近于零增长的过程,在图形上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美国、日本、法国这一抛物线完成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时期,基本上是吻合的。我国的抛物线也基本完成。化肥施用量的环比年增长速度图所反映的情况也类似,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年增长率接近零,对农作物增产的促进作用已不大。
  尽管上述所列举的远非技术创新的全部内容,然而我国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非常广阔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相悖。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入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们的政府必须摒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能与政府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4.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2]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