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后持续“导行”:
学生良好的品行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强化。如果思品课上好之后,不关注学生平时的行为,加以提醒和督促的话,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适时提醒,持续“导行”。
课余与学生在一起时,我发现有一些学生之间不够团结,为一点小事吵架和争抢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上完课以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有时生起气来会忘记一切,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在一旁的提醒。除了我自己的力量外,我还在班级也设立了文明监督员,除了对学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提醒之外,还及时记录,为“手拉手,好朋友”的评选提供依据。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生的言行变得文明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很让人欣喜。
2、活动中强化“导行”: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导行途径。如教《我要向你学习》一课中,我启发学生去发现班上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课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心愿卡”,写上自己学习的对象以及怎样向他学习的措施,作为一期“队角”的内容。同学们都自觉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仔细“审视”,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每个人都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这次课外活动,这些学生有了根本转变,成绩好的同学认识到自己虽然成绩好,表现也不错,但自己身上还有不足之处,要向其他同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不再自卑,决心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己的缺点,做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样的活动,为同学们创造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全班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导行”。例如,在上《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中,有一部分是保护黄河、长江。我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希望培养学生对环境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负责的态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目的。但我总觉得这些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而且仅仅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还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保护环境,怎样呼吁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于是,我从我们学校旁边的环境现状着手,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的“环保章”,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环保资料,通过宣章活动让所有的少先队员都意识到环保事业的严峻性与紧迫性。在“争章”环节里,队员们从自己做起,拒绝一次性餐具,节约水电,还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并开展了清理河边垃圾和回收废旧电池活动。在最后的“考章”环节里,所有同学都荣获了“环保章”。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3、制定班规督促“导行”: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还可以制定班规督促导行。在上完思品课后,由学生自己制定、通过并执行。由于学生已经明白了道理,班规又是由他们自己讨论后制定的,执行也由他们自己完成。所以,也不存在学生不服从的现象。学生有了班规的约束,言行都有了尺度,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期初时,我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任何班规,我们班级所有的班规由学生制定,还被编成了顺口溜来念。
例:对待学习我最认真,上课一定好好听,有了问题我及时问,作业按时来完成。
地面有纸我能捡,物品摆放最整洁,桌椅排得整整齐,环境保护我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