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夏、商、周)春秋时期,汉民族就有了共同语,当时叫“雅言”,孔子讲学就是用的“雅言”。它的语音是以秦国、晋国的语音为标准(中原语音)。
到了汉代,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叫通语、或凡语、或凡通语。西汉末年,杨雄所著的《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书,它是用当时的通用语言来记录、解释一些方言。
魏、晋、隋、唐时期,当时的共同语叫“正音”。国家的强盛,带来文化的繁荣,所以,当时音韵学开始兴起,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韵书,比较著名的有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唐朝孙湎的《唐韵》。
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则叫“官话”。最初用于上层官场,后来也用于民间。清朝雍正六年即1728年,雍正皇帝发布了一道推行官话的上谕,是政府最早推行官话的政策。各地纷纷成立正音书院、书馆。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解放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