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重新认识:
1、重读人文属性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化属性而设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不可忽略的是它的生活味和它的人文属性。虽然,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品德与社会》融合了心理、地理、思想、品德等等许多领域的内容,呈现综合化的特色,但是品德学科不可变更的是它的感性色彩,必要克服单纯知识、理科化的倾向,把握品德的生活外延和情感内核。
2、感悟平民意识
“自我-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构成了品德学习的完整体例,这是基于儿童最普通的生活而进行的,涉及的是学生最平常的生活。新课程也正期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让教学面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和对话学会生活,适应生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学活动就不能再定位在优秀学生的身上,需要的是直面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现实,从平常的生活视角给学生切实可用的帮助和指导,提高生活能力。
3、立足真实体验
儿童社会化道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认识和发现,只有扎根在儿童真实体验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和冲突,激发思考和感悟。而一旦脱离现实的体验,那么生活的本色就会消弭殆尽,《品德与社会》也只能是重蹈覆辙,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做着毫无意义的理想之梦。
跌宕沉浮,完善策略:
源于对品德生活化回归的无限期望,基于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不断实践、反思和调整,通过一年,在沉浮跌宕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
一、闻香识茶,寻找生活的对接点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材突破原先教材的严格体系,它只设定教学主题,并不提供确定的教学内容。因而给品德教师们带来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也使课堂教学拥有了更大的机动性,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也因此成为可能。
1、 找自己的“影子”。
我们相信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小学生虽然初入人伦,涉世未深,但几年的生活体历,耳染目濡,就算再平凡也会有认知积累。品德与社会要从社会生活中寻求载体,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因此,需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教学要求的品德内容互相链接起来。
比如“竞争与合作”,从日常的相互游戏,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处充满着竞争,到处反映着合作,每个学生都曾经在这具体的生活中品尝了失败与成功,经历了快乐和悲哀。说竞争也好,说合作也好,教师都要求学生从自己真实经历的生活中去寻找曾经,寻找过去留下的那份印记,去品茗,去感悟,去发现。
再如有关社区、家乡的主题,学校、家庭的主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接触着,熟知着的生活,而每个学生的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又表现出个性的色彩。把教学与这些学生现实存在的生活内容对接起来,寻找在这些环境中生活、学习的经历,重温所留下的那份酸甜苦辣。只有那样,品德教学才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么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再成为空对空的场景虚拟,真正体现出教育的生活需要。
2、寻生活的“就近”。
品德是生活现象的综合,是生活规律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主题在生活中建构,就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内容。就让教学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品德的痕迹,套取最接近的生活信息。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2)
2010-06-18 04:46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