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问题 |
爷爷奶奶学习的情况 |
爷爷奶奶说明的原因 |
他们读过几年的书 |
||
在怎样的学校读书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3)
2010-06-18 04:46
例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习成功的例子,探询学习的道理。学生从自己班里的同学,自己的朋友、邻居和亲戚当中去观察、去发现,他不仅能对号那些学习成功的人,同时也能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感悟学习成功的道理。
再如对《我们这样生活》的学习,这不是学生自我个体能经历得充分的,也不是凭他的经验可以诠释的,这需要学生走进现实去了解这个缤纷的世界,去感受它多彩的生活。从人们衣、食、住、行的观察中,从人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感受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感受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 掀情感的“波澜”。
情感是固有的,也是可以催化的。小学生幼小的生命却包容着无限的情感,他们不屑小,也不专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改变情感的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的品德教学是苍白的,不关注人情感受的品德教育也是无聊的,用生活掀起学生的情感,用点拨开启情感的智慧之光就是我们品德教师不可不为的教学准则。
例如《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的学习中,课前就让学生去寻找在自己成长的每一阶段中,父母曾经的付出,曾经的所为。在与父母的对话和了解中,感受着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重温着家人温情的关爱,他们的情感自然生而涌之,再掀波澜。
要实现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对接,实现让生活走入品德课堂,我们的策略是:
曲径通幽 要寻找生活的曾经,要发现现实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笼统可为的事情。小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的心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直接发现问题的中心。对他们的观察和搜集的指导,需要落实到很小的范畴,重在找到印记,找到生活的切入点。以获得切实可用的信息和资料。
例如在学习《问号之歌》之前,请学生寻找古人勤学的故事时,就要求学生不仅有古人如何勤奋的了解,还必要让学生同时获取有关人物学习和工作的相关图片和创作成绩,以细化学习内容。再如《家人关怀我成长》则让学生通过寻找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印记,比如自己生命各阶段的照片,家人留给自己的礼物等等,通过这些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家人留给自己的关怀和爱护。
焦点访谈 学生的经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许多又不是他们用眼睛可以发现和获得的,需要他们通过采访和对话,去探明生活的原委,了解详实的内容。但学生的信息专注程度决定了他们只会处理浅白的问题,他们的出发点常常只是为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然而细化的问题,“焦点访谈”式的内容构建足以使学生的了解过程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教育过程。
比如要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学习情况,学生的问题是:“爷爷奶奶,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然而,这样的问题构建首先并不能使老人们明白问题的中心,而老人们给予孩子的信息也并不完全能构成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时,必要确立“焦点”,用焦点来引导问题。因此建立这样的采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