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企望从生活中得到理解和感受,这是品德教学走向生活的一个重要策略,缺乏感受的教学是不真实的,藐视感受的教学是机械的。课堂教学要在“感”字上作文章,加深感受,加深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内涵。
例如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往往发现老师把它定位在学生特长上,让学生通过特长认识自己,提审自我意识。然而这样的理解会使教学指向片面化。在具体组织中,我们从学生作为平凡的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画一个自己”,把自己大大地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在画中“我”的双手、眼睛、嘴巴、双手、头脑等等许多器官的边上,写上曾经做过的事,比如“我用这双手帮助妈妈做了许多家务,学会了写漂亮的钢笔字,还用这个手为小朋友做了许多纸工作品”;“我用这个头脑思考了许许多多问题,学会了做奥林匹克数学题目”;“我用这双眼睛认识了许许多多东西,看过了许许多多书,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等等。以这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器官工作的回顾,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3、 在纵深中保障“悟”的力度
冰心老人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不够丰富,而是缺少发现。”虽然她只是针对写文章而言的,然而对学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发现。
生活内容像麻团一般交织着,联系着,怎样让学生在纷繁中有所发现呢?我们强调了学生的纵深感悟。比如在组织《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自我的学习着力点常常在于家乡有哪些特长,而这个似乎并不复杂。老师继而会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上作功夫。但是,我们在这个基础了让学生作了这样的探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会形成这样的特产?”
以问题引导深入研究,学生通过合作、对话,结合各地特长的形成,逐步发现特产的形成总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者经济方式紧密联系着,并且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懂得要对家乡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要加强对特产的保护和宣传,促使学生获得了新的发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更强的家乡观念和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生活入课堂,似乎很寻常,但它决不只是泛泛的生活交流,品德的学习应该突破生活原貌,揭开本质,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激发对生活的明确爱憎。那么课堂教学才真正成为生活修炼的场所。
四、余音绕耳,寻找生活的延伸点
生活就像是过眼云烟,即使在这里他们体验了,感悟了,但是换一个环境,他们还会觉得生活是那么陌生。因为生活是变化,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过去所迷困。《苏伯海日记》当中有句话说:“人总是觉得生活该是那个样子的,可转个头就变了,就得重新开始去认识它。”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过去,也同样不能拘囿于现在。所以对生活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1、补充 品德是以生活为基础逐步建构的,它品德意识的高低反映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品德课堂势必要树立长期的目标,拉长教育的过程,实现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品德认识,因此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必要的补充实践。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亲亲热热一家人》之后,去了解父母亲的工作,去实践为家人服务;在学习《合作与竞争》之后,建立合作组,推行合作,改造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合作习惯;在学习《生活中的你我他》之后,继续搜集职业资料,建立“新兴职业信息卡”等等。
2、 改造 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找到起点,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正在进行的生活,学生应当从生活中吸收新的教益,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6)
2010-06-18 04:46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