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反腐败的艰难之处,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廉政文化滞后,不健康风气流行,有着历史、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深刻根源。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深厚的传统,官本位、重权轻法、特权观念等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如礼尚往来、知恩必报、恋祖爱乡等,容易被人利用成为行贿受贿的借口。外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广泛培育廉洁意识,以形成崇廉、尚廉社会氛围的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工作。廉政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文化实践,以适应反腐倡廉教育的新要求,廉政文化建设包括廉政文化理论建设、廉政文化活动机制建设和廉政文化活动三个部分。廉政理论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和廉政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中外廉政史和廉政文化史研究、反腐倡廉理论建设等等。廉政文化活动机制建设要发挥“大宣教”格局作用,切实可行地解决好廉政文化活动开展的运作机制,保证廉政文化活动有组织、有序、有效地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指导下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许多方面都可以利用传统清官文化大做文章。
在廉政文化理论建设中,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就是清官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清官文化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有许多的典籍如四书五经中都包含着廉政的思想,要求人们洁身自好,立德修身,内圣外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涌现出了包拯、于谦、海瑞、于成龙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清官们不畏强权,两袖清风,身体力行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和光辉事迹,千百年来为民间广泛传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而广为流传的历代清官廉吏的故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郭允礼“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等廉政文化名言,至今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这些廉政思想、廉诗、廉文、廉事,许多内容被后代借鉴,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时至今日,还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应当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所以说,古代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当代廉政文化理论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
在廉政文化活动中,传统清官文化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的着眼点在于教育和预防,这是治本之策。所以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腐败现象人人喊打以及崇尚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社会氛围,痛击消极文化现象,倡导廉政文化,以此来弘扬社会正气,进而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所以,通过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文化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清官,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清官文化。这些清官的廉政思想、廉政事迹、廉政言论,都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做到古为今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组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图书,切实加大对古代清官的思想、事迹进行宣传。如许多电视剧就将古代的清官如包拯、狄仁杰、刘墉、李卫再次搬上舞台,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古代清官的认识,了解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得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廉政网站也将古代清官的事迹和行为搬上了网页,加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