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三工”的安全管理[安全征文](3)
2010-06-18 12:32
2.3企业规模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规模越大,其内部的潜在关系、人—机系统的安全隐患就越多,并随人数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2。所以,对12人以上的“三工”承包班组,应强调管理的刚性、严明性,因为这里的“三工”,趋向于正规化的员工,能够明确自己应负的责任范围、工作完成状况的衡量标准、奖罚程度等,安全生产的确定性有相应的保证。对12人以下的承包班组,由于成员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接触、交往以及面对面的沟通比较频繁,彼此熟习、了解,容易产生感情互动、较强的凝聚力和统一行动,又能添补制度空间的缝隙。此时过于强调某些非人性化的规范和制度就显得多余和冷酷无情,不利于“三工”对安全生产与文化的追求和认同。
2.4.交换目标
交换目标(工资、奖金以及个人获得心理满足的各种因素)是企业与“三工”之间的一种利益互动关系。严厉的奖惩是保证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但“三工”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交换目标及排列顺序。企业的交换目标,表现为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实现安全效益的最大化,难免和“三工”比较复杂的交换目标及排序不一致。所以,造成的对立和偏差,特别会导致“三工”在安全生产中盲目的自我调节,以至习惯性违章和误操作、恶性事故的反弹,影响安全目标的实现。对此采取强化、细化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维持正常的组织互动原则,可以协调和规范“三工”行为,避免企业损失。
相反,“三工”从企业的安全价值体系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能产生相应的责任感。说明组织与“三工”的交换目标与排序越一致,“三工”的自主约束行为与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就越一致,此时的刚性制度管理很容易挫伤“三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刚性与柔性管理的内在关系
3.1.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一个多维理念,针对“三工”群体的特殊性,要求:
⑴.规章制度要坚决体现国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总方针的持续性, 要求“三工” 强化“要我安全”同时,规范、标准也要统一、明了、可操作性强;
⑵. 规章制度要体现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要求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管理到位,并落实到“三工”的班组和个人。管理者的重心一定下移、前移,变粗放模式为“严、细、实、快”管理、变管事为主、为管人为主、促使“三工” 形成 “我要安全”的群体效应,
⑶.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做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补充工作。
这样,对“三工”的刚性管理就适应了安全生产的动态过程,显示出一定的柔性关系。否则,作为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的施工企业,就存在诸多不适应“三工”管理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灵活、不紧凑、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各项规章制度滞后、陈旧,肯定会影响对“三工”的安全管理,问题也必然增多。
3.2.柔性管理
柔性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柔性需要灵活性与多样性,要求与变化、革新、新颖相联系,这必然激活“三工”保证安全生产的创造力,但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离散性,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聚合力与凝聚力,要与稳定性与持续性相联系、从而和刚性管理相联系。对“三工”的柔性管理一定要体现,让“软”环境“硬”起来的原则,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也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造。
4.结束语
安全生产中的刚性与柔性管理怎样互补,形成效益历来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于 “三工”的安全管理,应该是解决安全生产长周期问题的关键.
浅谈对“三工”的安全管理[安全征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