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使自斯密以来的市场的自发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取向。
在经济学界由衷地钦佩亚当 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致富的思想的深邃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凯恩斯,因为正是“凯恩斯革命”,使他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西方经济学中自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之后无人匹敌的影响。
1936年1月,凯恩斯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自古典学派以来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找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而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一反传统的司空见惯之观点,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需求管理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他用这一概念去解释萧条,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的系统的见解是:
(1)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2)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的。
(3)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
对于如何走出萧条,凯恩斯提出了大致如下的政策性建议:
(1)由于萧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效果甚微。因此,主要经济政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足够的总支出水平,其中特别是投资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信心。
经济学百年,网络通识课
(2)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即已有的就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决定乘数大小的两个因素是,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鉴于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加消费倾向,使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维持其特定的就业效率。具体可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
(3)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以得到公众的拥护。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支持下,需求管理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看好的宏观政策选择,并且带来了战后相当长的经济持续发展,因而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集大成者
鉴于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弗里德曼重新倡导自由主义,恢复了货币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名声大躁的背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旨在解决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或交替上升。弗里德曼的贡献就在于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全新说明,恢复了货币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讲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不能不讲到著名的“菲利蒲斯曲线”。菲利蒲斯曲线是英国人菲利蒲斯以英国近一个世纪(1861—1957年)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得出的一个纯粹统计方面的看法,即失业率和工资变化速度(也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可以互相替代。具体地讲,就是工资增长速度加快时,失业率就会下降。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设计,虽然在菲利蒲斯曲线产生以前,但却以通货膨胀与失业二者之间可以互换为暗含条件。
然而,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生产停滞”加“通货膨胀”,却使人们对这种简单的替代关系发生了怀疑。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和任何一种通货膨胀速度都可以并存。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上,弗里德曼重申了以下的思想:
(1)通货膨胀速度的快慢对就业问题毫无影响;
(2)影响就业的不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而是通货膨胀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因此,弗里德曼主张“单一规则”,即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国家尽量解除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于是,古老的货币数量论,即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的货币数量的理论在新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被称作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为解决滞胀另辟蹊径
减税,刺激供给,解决滞胀,是供给学派继续解决凯恩斯经济政策负面效应的基本点。
经济学百年,网络通识课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给供给学派创造了一种机遇,使得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异端”学派,异乎寻常地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垂青,其代表人物拉弗等也成为“自三十年代凯恩斯以来最迅速地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把供给学派的理论变成政府的政策,是在里根当政的年代;其实早在1962年,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就针对美国政府出现的国际逆差,提出了减税的政策主张。当时美国政府也认为芒德尔的理论是有道理的,但未将其变为政府的政策。
阿瑟 拉弗先生的杰作“拉弗曲线”,使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以简洁而明快的方式迅速传播。这条曲线描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即超过一点以后,提高税率将会强烈地抑制纳税者的经济活动,以致税收会减少,但当税率降低到某一点,人们认为值得生产,税收反倒更多。据此,供给学派试图通过减税给人们以更大的税后刺激,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更多地投资,更好地发明创造。他们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会提高生产率,增强经济实力,降低通货膨胀。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体现供给学派的精神的政策,虽然没有取得其在竞选时所承诺的美好结果,但从长远看,则如同国内外不少学者指出的那样,正是这种政策效应支持了美国自90年代以来所保持的经济长期繁荣。
萨缪尔逊:西方经济学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
萨缪尔逊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使他名扬四海的是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该书首次实现了宏观、微观、财政、货币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研究成就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