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线路规划应与轨道沿线土地运作同步统筹进行。
(2)投资者应积极参与项目的线路规划,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专项土地储备”的项目沿线目标地块意向。
(3)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应选择预计土地增值最大的地块进行储备。
(4)在土地储备完成前,政府部门应负责对项目规划严格保密。
只有注意到上述问题,才能发挥“BT+土地储备”融资模式的优点,充分调动投资者投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积极性,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从而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健康发展。
模式将其转化为项目内部收益,那么“BT+土地储备”融资模式将有一定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中,如果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轨道+土地”模式仍然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最理想的选择,若能充分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必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3~201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未来前景
分析报告[R].中经未来,2013.
[2] 2009中国行业年度报告系列之轨道交通[R].中国经济
信息网,2009.
[3] 葛培健,张 燎.基础设施BT项目运作与实务[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苏东.BOT模式开发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补偿机制研
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22-29.
[5] 张晓波.BOT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运用[J].广东土
木与建筑,2007(11):55-57.
[6] 张文娟.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模式的适应性分析比较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6):104-106.
[7] 徐大统.大型建筑企业运作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的管
理探索与实践[D].深圳:深圳大学,2011.
[8] 徐大统,李景茹,刘学勤,等.探索大型建筑企业在地
铁BT项目运作中的管理新模式——以深圳地铁5号线BT项目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2):162-166. [9] 袁迎胜.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
大学,2011. [10] 王琳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杜亚男.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土地融资的机制及风险研
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2] 郭 宝,李玉婷.基于TOD的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
分析[J].知识经济,2013(3):84-85.
[13] 刘海红,龙丽民,马 鹏,等.新建轨道交通城市的
投融资模式选择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8-10. 作者简介:
吴胜权(197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王贵国(1979-),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常胜利(1986-),男,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
张智慧(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评价与技术经济;
张剑寒(1981-),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评价与技术经济;
王聪颖(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评价与技术经济。
4 结语
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各类市场化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BT+土地储备”融资模式,强调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践,满足两个主要参与方——政府和投资者的需求,需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外部效益虽然显著,但在目前国内土地政策框架内,难以利用“轨道+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