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3)

2018-09-12 22:55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1.气旋、反气旋 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 气压状况 中心气流 水平气流 过境天气 典型天气 天气特征 影响时间 影响范围 气旋 低气压 上升气流 四周流向中心,北逆南顺 阴雨 台风、热带风暴 狂风暴雨 7、8、9月(夏秋季节) 东南沿海地区 夏:伏旱 炎热干燥 梅雨过后的盛夏 长江中下游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反气旋 高气压 下沉气流 中心流向四周,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冬:寒潮 强降温、大风、大雪 秋末至初春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形成源地 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10

2.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天气变化 锋 气流运动 过境时 过境后 冷空气控制,气温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大风、降温、雨雪天冷锋 下降,气压上升,动 气 天气转好 暖空气控制,气温暖空气向冷空气移云层增厚,连续性降暖锋 升高,气压降低,动 水 天气转晴 雨带位置 锋后 锋前 锋图 图示 天气图 3.雨带移动规律

5月,夏季风与南下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形成准静止锋,华南进入雨季,此时北方多出现春旱;

6月,随着副高的加强,夏季风把雨带推移至江淮地区,梅雨期开始;

7-8月,副高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夏季风把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北方进入雨季;江淮地区受暖热的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期;

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副高减弱,雨带开始南移,直至10-11月夏季风退出我国大陆。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1.全球变暖

原因: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森林日益减少。 影响:①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③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 ③加强全球合作

2.酸雨

原因: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布:西欧、北美、东亚

危害: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室外文物古迹等。 对策:各国协作,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1

3.臭氧洞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氟利昂。 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危害:①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的热量状况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造成自然 灾害 ②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生长健康 ③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缩短橡 胶制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的寿命。 对策:减少人为排放氟利昂

4.城市热岛和雨岛。

热岛成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 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 ③生产、生活 集中,排放废气多,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④高层建筑多, 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对策: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减少热量排放。

雨岛成因:①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中尘埃杂质多,易产生低云和对流雨 ②城市 下垫面粗糙

第四篇:水环境

专题13 水循环

1.水圈的构成: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水圈主体:海洋水;淡水主体:冰川(南极大陆、北冰洋沿岸) 水圈特征: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饮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各环节的名称 类型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下渗、地下径流、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蒸发、降水 水循环的意义:(1)各种水体相互转化,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纽带)

(2)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水分和热量(调节器) (3)物质迁移,塑造丰富的地表形态(雕塑家) (4)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2

3.河水补给的形式: 类型 降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积雪融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影响径流量因素 降雨量 气温 气温 随湖泊水面变化 随地下水面变化 汛期 夏汛 夏汛 我国主要分布 典型河流 东部季风区 长江、闽江 西北内陆地区 塔里木河 松花江 春汛、夏汛 东北地区 稳定 长江中游 普遍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1.水资源的分布 ①世界

——最丰富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成因: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北美洲西南部【成因: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中亚【成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②中国——地区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对策:【时间上】修建水利工程 【空间上】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最缺水地区:黄河、淮河、海河

【原因:①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数量不多,供不应求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 ③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数量特点:总量多人均少

——时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明显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西北内陆地区:夏多冬少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3

专题15 海洋 1.洋流

洋流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涌升流→海水下层的营养盐类被翻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

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到来,形成渔场(南美洲的秘鲁渔场)

寒暖流交汇→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汇聚,形成渔场(亚洲的 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环境:扩大污染面积,加快海水净化

——对航运:顺流,省时省燃料(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2.厄尔尼诺现象

概念: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补偿流减少,使得表层海水温度上升,比常年高

影响:热带太平洋东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升高,洋面上升气流活跃,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同时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因涌升海水减少,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大量死亡。热带太平洋西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降低,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灾害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48套)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必修1-8全套)分题型练习汇总附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