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依然固执”两次重复,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与执着。这一时期,女友离他而去,“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可能指的就是这件事。心理的空虚,精神上的灰暗,使得对现实极度绝望。
第3节:写放眼大海,放眼未来,用理想排解绝望。虽然理想被现实击碎,但仍对未来充满理想,这是的执着处,也是的可爱处。 【体会】“太阳”“曙光”等意象象征着人们心底的希望。
第4节:写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拥有一双分辨是非的慧眼,有洞察历史真相,吹散迷雾,还原生活真实的能力。
【体会】“相信人们的眼睛”实际是相信光明的未来,也表明了历史将是公允的。
第5、6节:这两小节,表现了想信后人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定。不管是对我们已“腐烂的皮肉”,还是困惑,还是什么的苦痛,还是对独立不屈的坚强人格持什么态度,都坚信未来的人一定会给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 【体会】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第7节:最后一个小节照应全文,表现了对未来的真诚信任。“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年轻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包括“死亡”。结尾再次呼吁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真诚地信任未来,相信未来。
【体会】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二、写作特点赏析
(1)含蓄蕴藉、喻义丰富的比喻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技巧的印记。这突出表现在对比喻的运用。文中的比喻多有所指,但也有些比喻难以具体的解读。如“美丽的雪花”“紫葡萄”等。诗中的比喻喻义深刻而丰富,如第三小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孩子一样的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又如第四小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相所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又如“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则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切时宜的思想。再如第六小节中的“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脊骨”实则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独立特行的人格。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难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节奏和谐,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3)反复手法的运用
语言含蓄凝练,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能力训练】 (一)
1.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2. 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4. 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4.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二)
1.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自己。 B. “我们”包含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 “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 “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8、西风颂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格调高昂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