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其中关键部分功能变化会决定整体功能。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功能也就丧失后改变。所谓离开了身体的手。
系统论辩证整体观的特殊论述,它的特点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系统论要求人们有整体观、全局观,实现结构优化和整体最优化,同时重视部分、做好部分工作,支持整体和全局。
(四)辩证的发展观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其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它日趋没落。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中,又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好坏、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而是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发展是普遍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和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每天都在进步。
其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谓前进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停滞,始终是向上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所谓曲折性是指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又包含前进,这种统一性可以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结论来概括。
其三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和显著的变化。在发展中,新事物开始是量的替代,
7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有一种质的飞跃,从而彻底取代旧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量互变的辩证理论要求人们重视量的积累,从小、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同时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发挥主动,促进质变。
其四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属于辩证的否定,不是将旧的一切摧毁和打到,而是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消极过时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它的实质就是“扬弃”,其特征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既对现存事物有肯定的理解,又对其有否定的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人们不要否定一切,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保留中创新,要求人们将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意意识结合起来。
(五)矛盾论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所谓对立性,又叫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所谓统一性,又叫同一性,又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的,统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事物发展的动力便来自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与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和与化合,社会运动中阶级斗争和妥协便是最好的解释。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即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强调的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包含以下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又有不同方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起矛盾有不同。它强调的是矛盾的个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讲的“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便是讲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差别,相互排斥;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寓于
8
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特殊性以普遍性为基础,某一矛盾无论怎样特殊总是与其他矛盾有相同之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原理是矛盾论的精髓所在。
坚持辩证的矛盾观要求人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既要看到某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轻视次要矛盾,防止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对问题的负面影响。坚持有重点的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辩证的矛盾观要求对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这是指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所谓“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便是此意。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和现实存在,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小富即安的社会意识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存在产生的;冒险拼搏的社会意识又是由竞争激励、变化无常的市场经济产生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进步的社会意识则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所谓生产力是指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技术三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
9
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形式是最重要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为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力最革命、最活跃,它的变化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它的状况决定社产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相对稳定和独立,它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它与生产力相适应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则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与之相适应,否则就会变更生产关系。这是一条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