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这样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与此相适应。
以上两个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揭开的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依靠的是先进阶级的斗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上述两类矛盾属于对抗性矛盾,阶级斗争是它们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上述两类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解决的方式主要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社会改革。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认为要么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要么是上帝、神仙。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英雄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人民群众只是“群氓”,“愚民”。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指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物质生产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所为,所以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体,而不是少数英雄和领袖。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忽视英雄领袖的作用。时势造英雄。英雄领袖大都来自民众。英雄领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呼唤、锻炼和筛选英雄;英雄领袖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发起人,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历史的发展。英雄领袖与一般人相比而言其思想、能力、意志、经验要突出得多,他们起着预见、教育、团结、组织、指挥的作用,但是英雄领袖必须时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时刻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10
依靠集体,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去领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旦背离社会规律,背离人民群众,英雄领袖便如离开了大地的安泰一样无任何力量。正如鲁迅所说的:扫平意大利叛乱的拿破仑在过阿尔比斯山时说自己比此山要高,这是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了他后面跟许多士兵。
八、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 (一)价值和价值观。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或者说是指事物或行为对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的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对其需要的的满足。前者称之为社会价值,后者称之为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区别。前者是奉献,是对社会的,他人的;后者是回报,是对个人的,自我的。其次两者相互联系。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创造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
△价值观是指在认识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对社会存在起着重大的反作用。它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选择不同,人生的结果也不同。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会选择正确的道路,其前途光明。有错误价值观的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泥潭,最终与平庸苟且为伍。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事物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评判。△所谓价值选择是指在价值评判的基础上对价值取向的认定。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阶级性,会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决定;具有个体主观性,会因每个人的文化、个性、爱好、信仰而有差异。
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呢?不是看他对某个人或
11
某个集团的贡献,而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主要的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人民群众的态度即人民群众赞成与否、拥护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是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
价值创造和实现
劳动和工作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现人生价值要做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一方面要以社会需要为重,另一方面在不违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发展自己的才干;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注意:△可能考名词解释 ☆可能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 可能考填充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