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孝顺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拿着一本书,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五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做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善事,但回报并不是一定可以得到,那
么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当那些饥民喧扰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认为回避是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地关门拒绝,那么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积极主动地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之人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大事也是可以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的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