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8年申奥成功也是突出例子,我国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充分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给整个美国带来了恐惧和不安,不知有多少人永远不会回到让他们无比留恋的家里和亲人们团聚了。而美国的经济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4、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冲突不仅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冲突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怒火,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那么,又何谈经济发展呢? 5、政治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1)农业生产:主要讲述发明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 (3)人口 (4)疆域 (四)总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五)评价:
这堂课采用公开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公开评价即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三个组,得分最高的为优胜组,各个组选组长。组长在课堂上随时记下组员的得分情况,这样在进行公开评价时就有依据。
个体自我评价,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搜集资料的情况; 2、上课发言的情况; 3、上课同学间讨论的情况;
4、课后写小论文或自制历史小报的情况
在这四项当中,只要有一项十分突出就可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活动的(比如上课未发言)可以课下准备另一个活动来弥补。(如课下找资料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 (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景象?
(4)“小邑犹藏万家室”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什么关系? 选题角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题文材料反映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人口增长,官府和大户人家粮仓丰实的景象。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诗歌后,回答诗的作者是谁;诗文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景象及其原因;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根据。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回忆诗歌的作者、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及其景象。然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内部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规律,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思考开元年间农业繁荣的原因。最后,运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思考唐朝经济发展与唐朝人口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的分析方法,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 (1)杜甫。
(2)唐朝前期(或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开元盛世);农业得到巨大发展(或经济繁荣)。
(3)生产技术的提高(耕作制度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降低赋税、兴修水利);农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的稳定(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手工业、商业及科技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 (4)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筒车的用途是
A.灌溉 B.鼓风冶铁 C.犁地 D.工艺品
2.唐朝时,蝗灾严重,提出积极治蝗办法的是
A.宋璟 B.魏征 C.姚崇 D.房玄龄
3.下列朝代中,其百姓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衣服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 4.唐朝人的日常用品是 A.铜器具 B.铁器具 C.金银器具 D.金属器皿 二、填空
1.唐朝的粮食以_______和________为主。
2.唐朝人的衣服,主要以_______和_______为原料。 三、材料解析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引自课本
请回答:
(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答案:
一、1.A 2.C 3.B 4.D 二、1.粟 水稻 2.丝 麻 三、(1)长安
(2)长安拥有百万人口,穿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市内店铺林立,有二百多种行业,四方珍奇积聚,繁华异常。唐代长安是各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扩展资料 武则天
教 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 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 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 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 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 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 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 生:略
教 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 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 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 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