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味语言。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等待》的语言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二、三题加以探究。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四、从质疑开始。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但不要问一题研究一题,而是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研究。读哲理性散文,要学思结合。
五、明确教师责任。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六、综合实践与写作练习。对于“等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可以在学完本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等待体验”,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如球赛前的迟到等,结合这种感受完成课后练笔,可以设置“我为什么还在等待”“等待的滋味”“等待,但不要蹉跎”等题目,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加深对“等待”的理解和感悟。
七、单元设计。本文是充满哲思的散文,在本册书中可以与《沙与沫》放在一起来构成独立单元,命名为“哲思人生”,让学生在中外名家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相关资料 一、关于吴冠中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年至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吴冠中在50到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集》(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老得很美(节选)
有人评价,吴冠中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
然而,创造巨大成功的吴冠中却过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简朴的生活。若不是亲眼看到,真难以置信他理发就在路边的操场,外出还经常坐公共汽车,午饭就在家附近的一个小吃店里,老两口花六七元就把午餐解决了,他家至今还是粗糙的水泥地,家具如主人的衣着堪称简朴或曰简陋。可以说,吴冠中乃至吴冠中夫人在生活上的享受等于零。当物质的庸俗可能感染艺术,当金钱的阴影可能罩熄心灵,吴冠中远离它们,选择生活在纯精神的空间。
绘事与写作占据了吴冠中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目前,吴冠中正在写散文随笔形式的自传,把一些重要的经历和事件,用文学展现勾勒出来。他说,是在揭人生的秘、社会的秘。他把写作内容叫做“清明上河图”,意思是以人生重要的时、事为结构,是宏观意义上的人生导游图、记录思想生长和发展的传记。已经发表过的传记散文,多是局部,此次创作将会展开一个较完整的人生状貌。著名诗人余光中赞人生最高境界为“老得很美”。
“老得很美”——吴冠中。
(叶荷,选自《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三、绘画大师的文学情人
吴冠中(1919—),当代绘画大师。江苏宜兴人。20世纪40年代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绘画,1946年去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公费留学。在多年的绘画艺术生涯中,历经坎坷,始终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坚持探索中西结合的艺术之路,创作了大量油画、国画作品,出版了数十种画集,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多次获奖。
我对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可以说是如仰高山、心仪已久的。他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东方画家,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品拍卖价格中创在世中国画家之最。他的画品人品无须我再多言。我在有幸得他亲允前往拜访之时,顷刻产生了一个极强的愿望:定要用这宝贵机会探求这位艺术大师是如何承继古今中外画坛巨匠之所长而创造出神韵独具的经典画作的。
而访谈一开始就大出我的意外,甚至是他的一语将我惊呆了:“中国可以没有齐白石,但不能没有鲁迅!”他见我惊异的目光,便解释般娓娓谈起了鲁迅:“如果没有鲁迅,我根本就不会从事艺术;没有鲁迅,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吴冠中!”“文学比绘画更伟大,美术的极致力量比不上文学的极致力量。”他讲起他所以后来选择了美术,可以说是想学文学学不成的变种。他实际是在讲鲁迅的思想是如何沉淀为他的文化内蕴,鲁迅的精神如何内化为他的绘画风骨。他一直讲鲁迅是最伟大的,思想是最深邃的,是不可超越的。他讲鲁迅的杂文,讲鲁迅的《野草》,许多篇章他都背得滚瓜烂熟。渐渐地,我明白,他并无半点贬低绘画和齐白石之意,而是强调一个画家首先必须有境界,有思想,有襟怀。一个画家也应该是思想家,应该有自己的哲学。他是倡导超越形而下的技艺层面,只重技巧只能是画匠而不是画家,或曰只会有小家子气而不会有大气魄,大胸怀,大抱负。他盛赞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有思想。他盛赞石涛和中国历代的画论。他作画之前必须煞费心机想好标题,终身严守此原则而不渝,就是要先有“文眼”,即思想和意蕴须在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