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中古友谊小学(3)

2018-09-18 15:37

2.避免学生在使用“材料”前目的不明确

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它就不是玩儿,是学习是研究。

如《磁铁》一课,老师让学生玩一玩磁铁,学生玩得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可是学生不知道要在玩磁铁中发现什么,有什么目的,其中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这样使用材料不仅漫无目的,连材料存在的意义都无从说起。

如果在让学生玩磁铁前提出要求和问题,看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得到的科学道理多,然后再组织交流玩法和发现的问题,再进行研讨,材料的思维训练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在“准备有结构材料”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使用材料,去探索。

3.避免在使用“材料”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削弱或剥夺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很多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材料完全一样,但由于给学生的自由权利程度不一样,其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如《空气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在探究“空气在我们周围”,如果老师只仅限于学生在自己的坐位上找到空气,而不是充分让学生主动性,利用教室空间和室外进行空气的捕捉,很难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在我们周围”的科学结论。假如我们放手让学生在各个角落进行实验,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给学生主动支配材料的权利说到底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问题,即是不是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支配材料的权利,学生才能发现事物

5

多样的属性,利于发展他们多种能力。

4.避免在使用“材料”后没有及时收集事实资料

“有结构材料”的设置主要出发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把他们在探究中的感受、体验、发现等事实现象收集起来,为研讨提供充分的事实材料,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学生们的疑问是什么?那些认为不振动的物体到底在不在振动?这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假如不能用现象和实验来求证“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出声音”的假象,那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也许这也可称为“从有结构的材料中来,到没有结构的材料中去”。教师始终要很清晰地认识学生在使用“材料”后“发现了什么”的描述,而不是向学生进行“说明了什么”的提问。

综上所述,“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在把握学生探究的“一英里宽”和“一英里深”关系的同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求的典型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索历程、体验感悟,使他们比较容易的去自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


小学科学教学中-中古友谊小学(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学案2【精选资料】新版新人教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