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学资料
利用记忆的特点
利用记忆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荷蒲兰德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12个单词排成一行,让别人来记忆,看哪个词最容易忘记。实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人会记错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第二个词以后,错误见多。第七八个词错误率最高。往后错误逐渐减少。第十二个词的情形就和第二个词一样,错误极少。他把这整个错误起伏的情形称为记忆的排列位置功效,证明排在前面和结尾的材料记忆效果好。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的时候再强调一下。
2.识记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有开头和结尾,人为地创造了增加记忆的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复习题,可改变其次序,轮换作开头和结尾。
4.合理地组织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以减少抑制作用的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床后,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睡觉前,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可充分利用这两段时间记难度较大的材料。在长时间的学习中,要注意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机会。
长背椅效应 ——理解孩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部分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初二或高二,会出现学习成绩停滞不前乃至下降的趋势。尽管他们很用功,但面对迟迟上不去的成绩,他们内心很焦虑。这其实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即经历学习初期的平稳上升,成绩不再攀升而停滞在某一层面。如果调整及时,孩子的成绩又会上升。这就是长背椅效应。 高原期现象说明:1、课程难度加深。2、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没有随之改变,或者暴露出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欠缺的学习方法。3、顺利渡过高原期,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将得以优化。
可见,出现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在成绩的徘徊不前,原因却是孩子的整体学习状态需要与新的学习要求相匹配。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阶段都需要孩子有更多更综合的素质。
这一时期是最容易引起家长和孩子焦虑与失去信心的时期 。 三四年级的孩子要做到:不需陪读,自己能看懂各项作业的要求,审题清楚,会用基本的学习工具,如字典、学习软件,每天的各项作业自己能合理安排时间。
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不懂就问的思考习惯。 初二的孩子要做到:能主动预习与复习功课,对于不会的内容能及时钻研与补救,对学习保持热情,相信自己有潜力,生活有目标,遇到困难坚持到底。能处理好学习、娱乐与交友的关系,不在其他事情上耗费时间。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不任性不叛逆,不感情用事,对老师不抱过分的好恶之情,学习方法逐步增多,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高中的孩子则需要这些素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擅长记忆还是理解,擅长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喜欢独立学习还是需要
与人讨论,看重他人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肯定还是自己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等等,对自己了解越多,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能理智地衡量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养成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乐观生活态度,不简单地与人比,保持情绪的稳定。能处理好家长老师的期望与自己实力之间的关系,能理智地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发育变化,处理好娱乐交友运动学习之间的关系。树立严肃负责的生活态度,不游戏人生、不虚度光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关心时事,有较强的责任感。 因此,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成绩进入高原期,不必慌张,需要对照上述要求,逐项培养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时间安排合理,情绪稳定,动机适当,充满自信,爱好思考,坚持到底,学习中出现的自然难度,他们是能战胜的。
2016年教学资料
用热忱化不可能为可能
有人经常在嘴边挂着“我从来没做过”、“不可能”,却试也不试一下。
如果在三十多岁就一味地使用否定的语言,前途就足以堪虑。在会议中遭到其他人反驳时,希望你能够努力地扳回颓势,找出行得通的一条路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上司会说:“那就让你来试试看吧。”通到这种情形你就要逆向思考,提出相反的意见。有的人宁可袖手旁观也不愿意积极参与,与这种人相比,老板会愿意选择支持你而不希望与上述的那种人站在同一边。有态度积极的同仁,相信老板会感到非常地高兴,并不惜卷袖鼎力相助。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将不可能改变成可能。 1. 无法马上完成。 2. 这样下去无法完成。 3. 光靠一个人无法完成。
这三点常常是事情无法完成的主要理由,那么我们现在换个角度,试看这么想:
1. 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办到。 2. 改变做法的话就能办到。 3. 获得大家认同就能办到。
事情的重点不在于做不做得到,而是如何才能做到,只要拥有热忱,就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成功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教育专家提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