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外界刺激不是父母能控制的,比如网吧,比如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等等。
自我控制——好孩子能吃眼前亏
前面几种行为习惯培养法都是父母对孩子行为外在控制,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教育者在观察、记录和实施。依赖外在控制有两个缺点,一方面有些行为是教育者不宜监控的,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套行为表现,在别人面前或者独处时是另一套行为表现。如果孩子能学会自我控制,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把外因转化为内因,这是最重要的。
自我控制不那么简单,很多人还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因而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渐隐——春雨润物细无声
渐隐原理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之一,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用过。从学理的角度来说,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种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这种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这种技术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非常有效。
我经常用这个原则,效果最好。 合理情绪疏导——解开困扰行为的纽扣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打造他们的行为,还要理顺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纠正孩子偏执的、非合理的、情绪化的认知成为父母需要掌握的一个家教策略。
这需要父母跟孩子做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 负惩罚——温柔地冷落孩子
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惩罚只用在最后一招,既当已经考虑和实施了其他实用而又不令孩子反感的干预策略以后,仍然不能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惩罚才有使用的必要。
在行为心理学中,惩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过程。
而一般人所理解的惩罚,不仅有希望行为停止的含义,还包括某种报偿或报复的因素,被看作是做错事的应得的,因此还包含了伦理的和道理的内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惩罚与行为心理学所使用的惩罚技术相差甚远。
根据行为出现后的刺激物的不同,可分为负惩罚和正惩罚。 负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负惩罚要比正惩罚激起的负面作用要小,当父母选择使用惩罚手段时,先考虑使用负惩罚。主要可用的方式有“撤消关注”、“适度隔离”、“反应代价”。
“施予式”的处罚并不等于“体罚”。处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了解错误所在,并且及时阻止孩子做出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是“体罚”却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觉,因此过激的体罚,容易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甚至影响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可借助处罚的过程,沟通亲子间有差别的观念,了解彼此对于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强亲子间的对话与互动。
适当的冷落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但要注意不能持续时间过久,否则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弱小的心灵也容易受到较大的伤害。
正惩罚——让孩子感到厌恶
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强化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孩子为了逃避厌恶刺激。则可能减少问题行为。正惩罚的定义: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五种操作方式:(1)积极练习:重复一定的次数。
(2)过度补偿:改变和恢复问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随因练习:让孩子从事与该问题行为无关的体力活动。 (4)引导服从:使用身体引导孩子服从,活动后撤回身体。 (5)身体限制:出现问题后,父母控制孩子的身体,使行为不能发生。但是不能打孩子。
处罚本身无意义:教育心理学家表示“短时间内的抑止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伤害的错误行为”,除此之外,处罚行为本身并无太大的意义。父母处罚孩子,只能留给孩子短期的印象,这类印象大多是处罚行为本身以及在处罚过程中孩子所受到的痛楚,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认知却相当有限,因此想要使用“处罚”来达到规范行为、纠正错误的目的,会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
那就是说,这种惩罚意义不大了吗?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片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进及远、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刚柔相济,在坚持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千万不要一灵活,把原则也灵活掉了。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析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另外,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这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不一样,因此我把它确定为一个月。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实际上,这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一句名言,许多习惯的培养都受益于它。他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为了养成好习惯,我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好习惯容易养成,坏习惯也容易养成,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注意观察孩子,免得孩子在不经意中养成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