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题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B)。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师说
2.被称为“教育之父”的著名教育家( B )于1632年写成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
A.昆体良;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杜威 3.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 D )编写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4.著名教育专著《爱弥儿》的作者是-( B )。 A.夸美纽斯;B.卢梭;C.杜威;D.斯宾塞
5.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爱弥儿》;B.《林哈德与葛笃德》;C.《实验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6.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著作是(B )。
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论演说家的教育》 7.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C )。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过程》 8.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B )。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9.教育的( B )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A.政治功能;B.个体功能;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10.中国社会形成的重功名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现象,体现了教育的( D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个体发展功能
11.学校形成的思想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巩固产生影响体现了教育的( A )。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个体功能
12.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是( C )。
A.生产力;B科学技术; C.社会政治制度;D.社会意识形态
1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B )相结合。 A.课内与课外;B.教育与生产劳动; C.知识与能力;D.校内与校外 14.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 B )教育延伸。 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 15.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 )。 A.9年;B.6年;C.8年;D.7年 17.义务教育具有( C )的性质。 A.免费; B.开放; C.强迫; D.普及
18.( A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19.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写的( D ),是我国最早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原理的著作。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学记; D.新教育大纲 20.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现代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 A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22.教师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以及教师的教育机智等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B )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2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发展能力; D.教书育人
24.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青少年,说明教师劳动具有的哪个特点( B )。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25.把青少年学生当作“小大人”进行教育,这种学生观忽视了学生的( B )属性。
A.完整性;B.发展性;C.主体性;D.学习性 2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 C )。
A.主体; B.客体; C.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D.中心 2.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内部动力 27..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家是( B )。 A.赫尔巴特; B.维果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可夫
28.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为中心来设计的课程称( B )。 A.核心课程; B.活动课程; C .潜隐课程; D.学科课程 29.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C )。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杜威;D.赫尔巴特
30.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内容,按其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标准,这是( C )。
A.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31.没有被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是( C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必修课程 32.活动课程的主要创导者是( A )。
A.杜威;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3.课程的生成性标准认为( B )是教学生成的灵魂。
A.学生的主体性;B.学生的生命性;C.学生的差异性;D.教学的多元性
34.学习不是对将来生活的消极适应,而是建构人生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哪个特点( B )。
A.全面性;B.发展性;C.研究性;D.选择性 35.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B )。
A.智育; B.教学; C.上课; D.思想品德教育 3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现场教学 37.在教学的诸项任务中,起基础作用的首要教学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 A.巩固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9.没有被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是( C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必修课程 40.学生思想品德是在( C )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 A.上课;B.读书与作业;C.活动与交往;D.谈话与讨论 41.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思想政治课;B.团队活动;C.社会劳动;D.课外活动
42.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的德育方法是( C )。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修养指导法 4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C )。
A.新旧思想的矛盾; B.教师和学生的矛盾;
C.教育者所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