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斯威齐模型和卡特尔协议中所描述的情形。
案例
1:“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信息不对称。中国古代 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引申比喻某 些人徒有其表。在商品中,有一大类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商品的内容很难在购买时加 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 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 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 际的质量情况。这时卖者很容易依仗买者对产品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如此看来, 消费者的地位相当脆弱,对于掌握了“信息不对称”武器的骗子似乎毫无招架之术。 为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精明的商家想了很多办法。在 大商场某一生产鸭绒制品的公司开设了一个透明车间,当场为顾客填充鸭绒被,消除了生 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信任。
讨论题:
1.非对称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造成市场失灵? 案例点评:
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面掌握的信息多一 点,一方面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卖的精”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信息 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就会失灵。比如某商品降价消费者也未必增 加购买,消费者还以外是假冒伪劣商品;某商品即使是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价格消费者还以 为只有真货价格才高。这就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的无效率。
案例
4:解决两个企业争端的办法
在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个企业,上游企业排除的工业废水经过下游企业,造成 下游企业的河水污染,为此两个企业经常争吵,上游与下游企业各自都强调自己理由,怎 样使上游企业可以排污,下游企业有河水不被污染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个企业呢? 对此经济学学家科斯拿出二个好办法。
讨论题:
1.什么是外部性?
2.科斯定理的含义是什么?
3.举例说明哪些生产消费有明显的外部性? 4.解决外部性有什么办法? 案例点评: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市场化和内 部化。按照科斯理论有两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两个企业要明确产权;二是两个企业 可以合并。明确产权后上游企业有往下游企业排污的权利;下游企业有河水不被污染的权 利。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上游企业要想排污将给予下游企业一定的赔偿,上游企业会在
花钱治污与赔偿之间进行选择。总之,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可转让,那么市场交易和谈判 就可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除此明确产权的外,还有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办法。按照科斯定理,通过产权调整 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将这两个企业还合并成一家,合并为一家以后,必然减少上游对 下游的污染,因为是一个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得失,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会减少 到最小限度,即把上游生产的边际效益等于下游生产的边际成本。
还比如,一个湖泊里的鱼的数量是有限的,大家都来捕鱼,鱼越捕越少。对这种情况 有什么解决办法?湖泊里捕鱼太多会使鱼的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是有害的外部性。解决这 个问题可用明确产权的办法,即由某一个企业或个人来承包这个湖泊的捕鱼作业;也可用 征税的办法,即对捕鱼者征税,并把税收用于投放鱼苗。也可以用法律手段明确规定休鱼 期禁止捕捞的时间。
7:婚恋市场的逆向选择
我们经常看到一对男女,男的不如女的漂亮,为什么呢?这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 的逆向选择的结果。假设,某优秀的男生甲和另一男生乙共同追求美丽的女生。男生乙自 知在相貌、品学和经济实力等诸方面均不如男生甲,所以追求攻势格外的猛烈,而优秀男 生甲虽然也非常喜欢美丽的女生,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自持实力雄厚,追求美丽的女生内 敛含蓄不温不火。美丽的女生实际上喜欢甲要胜过乙。但女孩子的自尊心作怪,再加上信 息不对称——她不知道甲是不是喜欢她,所以会显得很矜持。最后的结果是不如甲的乙追 到了美丽的女生,而美丽的女生带者遗憾,心里想着甲却成为别人的新娘。这就是由于信 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也叫作“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这种结 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这个道理不知对正在谈婚论嫁的男女有什么启发。
5、国内首例民营BOT项目在泉州处境尴尬:民资热心建桥 却遭冷脸堵路
《成都商报》2002年9月26日(A15参考消息版)
外地人开车进出泉州市,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景象:两座过江大桥并行相隔,其中一座刺桐大桥与泉厦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但伸向高速公路的连接道却孤零零地断在半空,成了“断头路”;另一座相隔较远的泉州大桥则花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连接线对车辆进行“引导”。这一“断”一“连”,经由泉州市区的车辆要想驶上高速公路,至少要多花15分钟的车程。
当地的市民也说不清楚原因,只是告诉记者“前者是民营的,后者是政府收费的”。
作为民间资金率先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示范项目,泉州刺桐大桥几年中的尴尬遭遇和现实窘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反映出的深层问题耐人寻味。
全国首创:民资进入大桥建设
1994年,为缓解交通负荷,泉州市决定在市区边缘再造一座过江大桥。因政府财力不足,而外商投资条件苛刻,大桥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这时,由泉州市15家私有企业合股成立的名流公司主动“请缨”加入。在获得批准后,“泉川刺桐大桥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名流公司控有60%的股份,政府资金占少量股份。 1996年底,投资总额为2.5亿元的刺桐大桥建成通车。按照约定,刺桐大桥由项目投资法人建设经营30年,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政府。
由于刺桐大桥首次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严格按照建设- 经营- 移交(即BOT方式)兴建,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国内首例民营BOT
融资项目”。
怪事发生:高速路连接线竟舍近求远
与民间资金进入时的“热火”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刺桐大桥在建成运营后却一路“怪事”。
刺桐大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大桥和泉厦高速公路相距仅300米,所以公司在建设大桥时就预留了与高速公路连接的匝道,并已投入700多万元。但这一合情合理的连接方案花了几年的时间也没获得准许,而就在这一连接方案“卡壳”的同时,泉州市自己投资1.3亿元,修建了一条长长的牛山连接线,“引导”车辆从政府收费的泉州大桥驶上高速公路。
2001年当地媒体征集市民意见,让刺桐大桥和高速公路实现对接成为泉州市民要求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怪事真相:原是近亿元过桥费作怪 采访中,一些熟知情况的干部直言:“怪事”其实并不奇怪。刺桐大桥建设时,早些年建成的泉州大桥收费权归省里,但刺桐大桥建成后不久,泉州大桥收费权就下放到了泉州市,情况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两桥并行相隔数百米,每年近亿元的车辆过桥费使两座大桥构成了激烈的竞争,事实上形成了民资与政府“争利”的格局。争利之下,难免出现“怪招”。
福建省一位经济部门负责人尖锐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只对引进外资情有独钟,甚至制定指标,引为政绩,而对民间资金却处处设卡,视为异类和对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不仅民间投资热情受阻;政府制定的启动和扩大民间投资计划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与民争利 实在无理
泉州市允许民间资本建造、经营大桥,开了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先河,这好比允许人家进了门。但桥建起来后,却处处设卡、添堵,这又好比请进门后却让人站着,不给座位。这样的“待客”之道,不仅令人寒心,而且实在是没有道理。
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所以我们整天在讲激活民间投资,可是民间投资刚刚露点头,就遭遇到“垄断利益集团”的强力“阻击”,生怕人家发展得快,生怕人家多赚钱。在垄断和权力面前,民营企业自然属于“弱势群体”,可最终吃亏的是老百姓,如此与民争利,政府又怎么能建立起威信呢?
问题:
1.公共物品的特点是什么?泉州刺桐大桥是否属于公共物品?为什么? 2.解释泉州刺桐大桥建设的BOT机制,并予以评论。
3.为什么说政府在“与民争利”?政府怎样“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