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 B )。
A、执行罚 B、行政处罚 C、行政处分 D、行政强制执行
313:对因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起诉,由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管辖属于( B )。
A、指定管辖 B、特殊地域管辖 C、协议管辖 D、合并管辖
314:在行政复议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原因耽误法定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A)日内提出申请延长期限。 A、10 B、15 C、7 D、30
315:在第二审程序中,有权提起上诉的是第一审程序中的( D )。 A、共同诉讼人 B、人民检察院 C、第三人 D、当事人
316:行政诉讼参加人不包括( C )。 A、原告 B、被告 C、证人 D、第三人
317:对妨碍行政诉讼的拘留决定不服可以( D )。 A、起诉 B、上诉 C、申请复议 D、申诉
318:原告在行政诉讼中的义务有( B )。
A、举证 B、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C、监督审判活动 D、收集证据
319: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 B )。 A、提起诉讼 B、抗诉 C、参与诉讼 D、上诉
320: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是( B )管辖。 A、级别 B、地域 C、指定 D、移送
321:《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D )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A、15日 B、一个月 C、二个月 D、三个月
322:下列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C )。 A、人民政府对某工作人员的开除决定
B、政府关于在某日某时对某条街禁止通行的决定 C、人民政府责令某企业停产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定 D、某国家机关对其内部某公务员的降职决定
323:下列行为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C )。 A、收容审查 B、劳动教养 C、逮捕 D、行政拘留
324:行政案件的审判权由( A )独立行使 A、人民法院 B、审判员 C、合议庭 D、审判委员会
325: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 B )。 A、复议判决 B、复议决定 C、复议裁定 D、复议仲裁
326:在我国,提出复议申请的法定期限一般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B )日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10 B、15 C、5 D、3
327:行政复议不用( A )原则。 A、调解 B、便民 C、准确 D、一级复议
328:行政复议是( C )的活动。
A、行政监察 B、特定行政 C、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329:根据( D )规定,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予赔偿。
A、《行政法》 B、《行政诉讼法》 C、《宪法》 D、《国家赔偿法》
330:行政责任是基于( B )关系而发生的。 A、行政 B、行政法律 C、法律 D、其他
331:行政违法的主体是( D )。
A、行政主体 B、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 C、行政相对方 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332: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决定时,要说明作出决定的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这是行政程序的( C )制度。
A、辩论 B、通知 C、说明理由 D、资讯公开
333: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C)原则。
A、程序法定原则 B、相对方参与原则 C、程序公正原则 D、效率原则
334: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 )。
A、特定的民事纠纷 B、特定的行政纠纷 C、特定的经济纠纷 D、特定的刑事纠纷
335:行政裁决的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国家立法机关 D、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
336:( A )不属于行政给付的内容。
A、职务方面的权益 B、物质方面的权益 C、与物质有关的权益 D、救灾扶贫
337:行政给付的对象是( C )。
A、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B、行政行为相对方的公民 C、特定公民 D、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
338: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 D )。
A、行政主体 B、有权国家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339:( C )属于行政处罚简易程序。
A、立案 B、调查取证 C、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 D、制作申辩笔录
340:受行政处分的是( C )。
A、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 B、.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法人 C、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D、. 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
341:( C )不能成为监督行政的主体。 A、国家机关 B、社会组织 C、行政主体 D、公民
34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 )。
A、行政相对方 B、行政主体 C、国家行政机关 D、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
343:行政确认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以( C )等形式出现。 A、许可证 B、执照 C、技术鉴定书 D、律师证
344:许可证一经( D ),即获得法律效力。
A、公证机关公证 B、行政机关批准 C、申请人申请 D、行政机关颁发
345: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 B )行为。
A、认定 B、批准 C、允许 D、认可
346:( B )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A、行政征收 B、行政征用 C、行政没收 D、行政征购
347: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应予以( C )。 A、宣布无效 B、撤销 C、废止 D、变更
348: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 D )。 A、被撤销之日 B、被废止之日 C、被变更之日 D、作出之日
349: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C )。
A、国家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50: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 D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35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C )。
A、行政法律关系 B、社会关系 C、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D、行政法律规范
352:制定编制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D )。
A、规定机构设置 B、规定机构职责权限 C、规定机构形式 D、控制编制
353:在下列几种行为中,对( C )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行政处罚 B、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 C、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 D、行政强制措施
354:原房屋纳税人把房卖给甲,由甲纳税,这种情况属于( D )。 A、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变更 B、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变更 C、行政法律关系消灭 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变更
355:依监督检查机构的任务划分,行政监督检查分为专门监督检查和业务监督检查。其中,( A )部门的监督检查属于专门监督检查。
A、审计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物价部门 D、卫生部门
356:行政执法行为的失效方式之一是( A )。 A、撤销 B、过时 C、修改 D、完成
357:行政执法行为必须是( B )的真实意思表示。
A、相对人 B、行政机关 C、双方当事人 D、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358:行政行为是( A )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特征。 A、行政机关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相对人 D、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359:行政行为法具有的两种属性之一是( D )。 A、分散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程序性
360:行政诉讼中,负举证责任的是( A )。
A、行政机关 B、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C、律师 D、证人
361:行政诉讼中,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C )。 A、某个体摊贩对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不服 B、某企业认为某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 C、某国家机关一处长对撤销职务不服 D、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362:行政诉讼一般都由( A )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B、原告 C、复议机关 D、原告选择决定
363: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 C )。
A、不明确的 B、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C、恒定的 D、谁提起诉谁就是原告
364:行政机关组织法的内容之一是( B )。
A、经费来源 B、内部机构设置 C、工作计划 D、公文行文关系
365:行政机关组织法的核心内容是( B )。 A、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设置 B、行政机关的职权 C、工作制度 D、行政机关设立、变更、撤销程序
366:行政机关主持,以国家政策为法律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争议纠纷的诉讼外和解活动,称为( C )。 A、行政仲裁 B、行政裁决 C、行政调解 D、行政和解
367: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B)行为,也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