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图四: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趋势图
三、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收入原因导致了当地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城乡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将有更多的当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在目前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当地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阻碍因素。
(一) 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
[3]=托达罗也指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她)要丛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倾向于呆在家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迁移到城市之后更易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同时能更快的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起其预期收益回更高,鼓更倾向于向充满机遇的城市迁移。而受教育程度交底的人在进入城市之后的发展空间娇小,同时要承受叫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不愿意冒险迁移。
事实上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仅制约着当地劳动力的外流,而且对外出打工者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力的收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4] 只有高素质劳动力才有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因此在城市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相应的要求知识多技术好的人,愿意为这些人提供较好的条件较高的工资。那些自身素质不高外出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比较低,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较小,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不愿意吸收这些人,他们也就只能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自身的报酬自然不会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多,低素质的劳动者面临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不要说谋求高工资,就业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和技能。
(二) 传统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
中国人向来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等
【】词汇在农民的心里根深蒂固。“恋土守常”、“故土难离”成为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5
中国人外出求学或出外谋生时从不会忘带故乡土便是明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一般不希望子女离家外出,认为即便家里再不好也比在外面好。
而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也是将“孝”排在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俗语就体现了“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足以看出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在父母的生活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之前,一方面,父母不希望或者说不忍心让子女离家;另一方面,子女也不放心撇下一家老小离家打工。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本生活。如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它将有利于中国人传统观念的改变,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我们的调查显示:85.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知道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缺失导致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的倾向在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弱化了,从而阻碍了当地劳动力流动。而在调查结果中也看到了,担负着抚育子女、照顾家里等传统性别角色的已婚女性正好是劳动力外出的低倾向人群。
三、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