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权威论述]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习近平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
[公车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对保障公务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第一、公务用车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亿元,其中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 公”经费看,地方公车消费的占比更高。此次公车改革的原则之一,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总额必须低于改革前的公车运行支出总额。因此改革将节约政府开 支,促进建立节约型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事关民生的刀刃上。
第二、公务用车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多年来,公务用车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费用偏高、公车私用严重、公车使用效率偏低等“公车数宗罪”饱受公众诟病,豪华公车满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享乐欲望,也强化了他们的特权意识,但与群众渐行渐远。
第三、公务用车改革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