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7)

2022-03-02 22:55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单元

第八单元

课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四下教科书第98~9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后反思】

单元

第八单元

课题

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四下教科书第100~103页,练习十五第2~10题。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c2”是哪枚棋子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并标出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引导学生对练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