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③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
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 要求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定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
3.
--问题:“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的关系(①②③):
我们说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排斥。
①
②
,说的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③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
展的独立个性。
二、 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其任务也是衡量
和评价其是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标准)
2. (五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政治性质,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答法一: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主张平均发展。 ②它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指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而言,学生是有个性差别的,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对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应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答法二: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
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②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3.两个错误倾向: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表现:1.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2.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放松或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3.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取消体育德育,只抓智育 4.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面
原因:A.社会根源: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教育内部问题:①劳动人事制度堵塞学生就业的出入,社会的不正之风
②传统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学而优则仕”③社会主义建设给人们展示了各展其能的美好前景
(2)流生增长倾向:原因:①读书无用论 ②教育质量低下 ③上学费用高
从社会原因来看,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教育主要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唯
有读书高”观念和“读书无用”论之所以还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
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近(待查证)2.教育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点:A.应试教育:1.趋向于社会本位论2.知识和技能框架 3.注重学科成绩上的发展
B.素质教育:1.倾向于个人的需要 2.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而不只是知识技能
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成教育目的过程中形成原因 5.从应试的(?)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否认社会对人的制约)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间的关系 。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二、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
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五大趋势: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的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如,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应小学的教学,使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算等初步的知识技能,遵循这一年龄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度。
1.人的早熟 2.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义务教育的时间水平有了提高,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