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2)

2020-04-21 08:18

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整体之中。

环境形式美的秩序原理可分为比例与尺度﹑轴线与基准﹑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对比与微差﹑等级﹑变换等项。

一.比例—是指环境要素局部﹑局部与整体﹑要素与要素实际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筑设计比例的推敲是指寻求要素间最佳的数学比例关系,更为明确地说,整体形式中一切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厚薄等,在搭配得当的原则下即能产生良好的比例效果。

具有美感的比例关系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比例关系: 1.黄金分割比—分割线段使两部分之比等于部分与整体之比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1.618?)称为黄金比。两边之比为黄金比的矩形称为黄金比矩形,被称为最均衡优美的矩形(见图76-a)。

2.整数比—线段之间的比为2:3、3:4、5:8等整数比的比例称为整数比。由整数比2:3、3:4和5:8等构成的矩形具有静态的匀称感;由数列组成的复比例2:3:5:8:13等构成的平面具有动态的秩序感(见图76-b)。

3.平方根矩形—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平方根根号n (n为正整数)比构成的矩形称为平方根矩形。源于古希腊的平方根矩形一直是设计界重要的比例构成因素。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作长边可作得根号2矩形,以根号2矩形的角线作边长可得到根号3矩形,依此类推可作得平方根根号n矩形(见图76-c)。

4.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模数体系—勒·柯布西埃的模数体系是以人体基本尺度为标准建立起来的,它由整数比、黄金比和费波纳齐级数组成。柯布西埃这一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尺度,为建立有秩序、舒适的环境提供设计参考。该模数体系将地面到脐部的高度1130mm定为单位A,身高为A的¢倍(A×¢≈1130×1.618≈1829mm),向上举手后指尖到地面的距离为2A。将以A为单位形成的¢倍费波纳齐数列作为红组,由这一数列的倍数形成的数组作为蓝组,这两组数列构成的数字体系可作为设计模数(见图77)。

二.尺度—尺度是便于人们进行各种测量的标准。在环境中,人受到空间实体要素限定的影响,其尺度感受十分敏感。尤其是房间和家具的尺度,都是由人体本身的尺寸及其活动范围决定的,它必须符号人的生理和使用功能的需要。了解和掌握人体工程的这些尺度,才能在设计中以人为本,使环境和空间设备能更好地为人所用(见图78~79)。

三.轴线与基准—轴线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基本的方法。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一条线,形式和空间沿轴线呈规则或不规则地排列,如日本严岛神社和海中象征性的大门牌坊形成一条构图控制轴线(见图80)。轴是想象的﹑暗示的存在,但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各要素沿轴的具体布置是线形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运动和观赏,如北京故宫﹑天坛建筑轴线布局(见图81~82)。

从效果上说,轴线实际上就是基准线。但是一个基准不一定非得

用直线不可,它可以用面或者体的形式。基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秩序的手段,利用线﹑面或体积的连续性和规则性,来聚集﹑组织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图案。基准能以点﹑线﹑面的方式,将一组随意的不同要素的自由组合组织起来(见图83)。

四.均衡与稳定—是指不同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人类从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静力平衡相关的审美观念,这就是均衡与稳定。稳定性是带技术性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质。结构的均衡与稳定是建立在静力平衡基础上,使建筑形象趋于完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间造型中自然美之所在。

以静力平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对称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或以一条共同线为轴,将等同的形式和空间均衡地分布。正是基于此,人类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形式来建造建筑,如古罗马斗兽场圆形构图形成稳定的向心空间(见图84);与传统建筑一样,对称也是当代建筑取得均衡与稳定的最简单形式,如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千年穹顶。这座直径320米以12根高100米的桅杆所支承的圆球形屋顶采用了张力膜结构体系。其圆球形平面内包括一系列展示与演出的场地,以及购物商场、餐厅、酒吧等,均衡对称的壮观体形统一了错综复杂的功能平面,突显了强烈的标志性、纪念性。用这座建筑迎接新千禧年子夜的钟声,再恰当不过了(见图85)。

长期以来,建筑师和工程师多半都是按照“把一个实体构件放在

另一个实体构件之上”的原则来解决结构的承重问题。随着高强材料的出现,“拉力”在结构的均衡与稳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结构方法越来越大胆的轻巧感,已经消除了与砖石结构的厚墙和粗大基础分不开的厚重感对人的压抑作用。随着它的消失,古来难于摆脱的中轴线对称形式,正在让位于自由不对称组合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例如加拿大Montreal博览会德国馆为非对称构图的典范(见图86)。该设计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采用了变化极为自由的平面布局,使得馆内的空间组合仍有高低、疏密之分。变幻的曲面以及那富有机械技术表现力的节点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建筑之一。这类非对称建筑,尽管外观上形式自由多变,但视觉上都始终以不等质或不等量的形态求得空间动态的均衡,能适应建筑平面布局和地形起伏的各种变化,因而,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类建筑中。

五.对比与微差—是对整体中不同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的比较描述。所谓对比是指不同要素间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指不显著的差异。对比借助要素之间相互的烘托和比较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间的连续性渐变获得和谐。对比与微差相互结合,可以求得多样统一,如建筑师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造型与周围建筑环境形成对比中的统一(见图87)。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比与微差手法的应用表现在许多方面:量的﹑形的﹑方向的﹑虚实﹑曲直﹑质感等。

六.韵律与节奏—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

形式。节奏在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形﹑色彩的反复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来体现的。亚里斯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趋向”。在人类的建筑活动中,人们很早就有意识地模仿和运用这一规律,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渐变性的韵律美与节奏感。人们总形容这种美好的建筑形式为凝固的音乐。

设计实践中,韵律美的创造按其形式特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连续的韵律:即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地排列而成,各要素之间保持着恒定的间距和关系,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可以连绵延长(见图88~89)。

2.渐变的韵律:即连续的要素如果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变化,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疏?等(见图90~91)。

3.起伏错落的韵律:韵律如波浪之起伏,各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呈不规则的节奏感(见图92~93)。

总之,设计师仅仅懂得按美学规律,排列组织结构构件还远不够,只有同时从力学以及内外空间细部节点等技术因素的角度去深入研究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形式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发挥和利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韵律与节奏等形式美的因素,取得简洁﹑凝炼的艺术效果。

七.等级—要表明组合中某个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和特别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公布2006年瑞安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