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公共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谢静(3)

2020-12-24 22:19

住区研究 RESIDENTIAL DISTRICT STUDIES

到大的这些较低层次的生理、物质需求上,而居住环境、居民交往等较高层次需求相对缺乏。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求越来越成为必需。创造一个满足居民的社会交往、归属感、相互尊重以至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居住空间实则是营造一个社区的场所。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因此,它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社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以往主要是通过建造公共活动场所如中心绿地、中心广场以及会所等公共设施来促进人们的交流活动,由于一些外部的和心理的因素,陌生居民之间的交流还是困难和有限的,实际上很多社区的邻里关系比较淡薄,还有些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仅仅作为实体居

住空间的剩余空间而存在。武汉市的南湖中央花园对场所感的营造很成功。有的场所具有开放性,如会所和幼儿园外的室外空间成为人们交流的好地方,生活气氛十分浓郁;有的场所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如游泳池前入口曲折,既有开放性,又自成一隅,利于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还有的场所十分僻静,垂柳依依,小溪潺潺,儿童在岸边自在地玩耍,成人买菜后幸福地过桥回家,形成难得的融于自然的生活图景。该社区的场所设计从开放到私密过渡自然,完美诠释了环境景观与交往空间的耦合关系。反之,有些社区的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就不尽如人意了,例如某小区的架空层按设计者本意是用作交往场所的,但由于是划分车库后剩下的断断续续的不规则空间,又有很多管线下来,人们都不愿意到这儿来交往,所以尽管设置了桌椅,还是无人光顾。 2.3景观—具有标志性新都市主义的建筑单体设计哲学是创造在整体上和谐融合的社区,而不是几个非常乍眼的单体建筑。这里和谐是第一位的,相互和谐的建筑可以形成成熟的社区感,是创造地域感、标志性、安全感、连接建筑学报

感等社区特性的重要条件。非常标新立异的建筑风格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细部精美、比例尺度非常和谐的建筑形式,现代和历史传统相互融合,体现出成熟社区的印[1]象。

空间取得联系,将这种街道建成步行街或限制过境车辆通行、符合人性尺度的人车混行街道,从而促使在街道空间上交往、购物、休闲、饮食、工作、儿童游戏等多样化活动的发生,强化居住社区的生活气氛。武汉市的宜家 汤臣二期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该地块设计了一条东西向的生活街道,该街道位于社区中部,两侧住宅的底层均为商业设施,社区居民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本工程地形高差较大,生活街道随地形逐渐起伏变化,景观配置也充分适应了地形的特点,加上建筑的体形、色彩比较丰富,这条并不太长的生活街道就显得更富有情趣。另外一个措施是扩大社区入口或接近入口处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社区第一印象,提高社区的形象,还有利于居民开展适当的社会文化活动,满足行为需求。社区入口的扩大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居民的居住安全。如武汉市的风华天城,其主入口退后了红线 20多米,宽阔的水景与社区内部的水面相连,形成气魄宏大的效果。该社区采用了“社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社区内部以 3-5栋住宅形成的组团为基本单元,各组团以步行道相连,组团入口处设

有密码门,居民输入密码才可进入其内。这种方式在小范围内实现了“内外有别”,满足了居住社区对开放性与安全性的双重需求,更加符合现代社区管理的要求和防范特点。一个成熟的居住社区氛围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营造,比如社区管理的人性化、社区活动的多样化、社区装饰的整体化等。就居住社区的公共设施设计而言,要做到有助于形成成熟的社区氛围,以及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就要加强与城市的联系,打破与环境的隔绝,提高其可见性与可达性,满足居民的行为及心理需求,同时还要成为社区的典型形象。居民由于经常使用,就会逐渐对这些公共设施形成场所感,并且进一步形成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构建出真正人性的家园环境,达到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

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点是突出社区中心的重要公共建筑,创造具有社区特点及能够起到焦点作用的建筑。这些建筑还必须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可单独形成有意义、有趣味的景点,并且相互协调,与公共开敞空间以及公共绿化组成有机整体。武汉市的金地 格林小城 A地块,在入口处规划设计了售楼部、商业街、钟楼、游泳池、幼儿园、网球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建筑的造型以红色的陡峭坡屋顶、连续的拱券柱廊、跌级的山墙轮廓线处理等手法为母题,形成一种统一的德国风格。景观设计以一条带状水景为主线,一直深入到社区内部,景观连续而完整。在和谐的公共设施建筑群中,设计了一个高高耸立的钟楼,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它。钟楼的造型端庄而秀丽,既与周围建筑协调,又起到统率社区建筑的作用,成为社区的视觉焦点和景观节点(图 3、4)。 2.4视觉—具有可见性为了使居住社区的商业设施既满足居民易达性的要求,又确保商家的收益最大化,就要增加公共空间的可见性。较小规模的社区(邻里社区)可以将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置于社区边缘的街道两侧;而较大规模的社区也应确保这些设施场所可以较容易地被人从主要道路或公交车站看到,并较容易到达(图 5)。这既符合居民的顺道购物的行为习惯,又使人们对公共设施的意向记忆及亲切感得到增强。美国新都市主义的 TOD策略更强调将商业设施置于高速干道旁并靠近公交站点附近等具有高度可见性的地方,同时主张应设计超过本社区需求的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分散的就业以及[1]服务设施的市场需求。

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可见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是设计一条“生活街道”该。“生活街道”吸

取中国传统城市“街道”中丰富的生活、交往功能及形态特征,结合当今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将较大规模的公共空间、生活服务设施从封闭的空间中抽取出来,相对集中、线形地设置于不同邻里社区之间的街道空间及公共交通车站四周,并通过方便、舒适的步行系统与各个邻里

参考文献[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J]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2


居住社区公共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谢静(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经典案例四湖广铁路债券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