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
河北省军区
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师/1969年3月改称河北省军区独立师(51179部队)/1980年12月北京军区守备第7师/1985年10月北京军区守备第7旅/1992年撤销
1966年7月,由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2、3、4、5、6团和独立步兵连组建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师。这六个独立步兵团在1964年年底开始组建,来源都是野战师的营、连,基础很好,如陆军第28、63、74、107、187、193、194、197师等。独立第1师师部设在沧州市,1团驻地河北省静海县唐屯、2团驻地张家口市沙岭子、3团驻地承德市、4团驻地滦县、5团驻地沧州市、6团驻地深县前磨头。
1969年3月,因为河北省军区独立第2师调防改为山西省军区独立师,故1969年3月起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改称为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此时,河北省军区独立师辖: 步兵第1团——由原独立1师1、5团合编。驻沧州,担负海防。
步兵第2团——独立1师7团,原内蒙古军区独立师5团。1980年12月,独立师改为守备7师时,步兵第2团调出归河北省军区直属。1981年8月,改称河北省军区独立团。1983年3月,河北省军区独立团缩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营。
步兵第3团——由原独立1师在北线的步兵第2、第3团合编。驻滦县,担负海防。1974年4月改为北京军区守备4师14团.(51165部队)
步兵第4团——原独立2师8团。担负内卫任务。1977年调归省军区直属,改称河北省军区独立步兵第1团。
步兵第5团——由独立1师步兵第4、6团合编。
1974年4月,河北省军区独立步兵师第3团调出,改为北京军区守备4师14团;北京军区守备第4团由独立师代管。
1976年3月组建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炮兵团。
1977年3月,独立师4团调出,归河北省军区直属,改为独立步兵第1团。守备第4团改番号为守备第34团。
1980年12月,独立师步兵第2团、守备第34团调出,归河北省军区直属。
1980年12月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师直与步兵第1团、步兵第5团、师炮兵团整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七师,师部迁移到承德地区围场县,由二十四军代管。 1985年,北京军区守备第七师整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七旅。 1992年,北京军区守备第七旅撤销建制。
------------------------------------------------------------------------------- 河北省军区独立第2师
1966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河北省总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第2师,辖步兵第7、8、9、10、11团。
1969年,河北省军区独立步兵第2师带步兵第7、9、10、11团改编成山西省军区独立步兵师。步兵第8团调归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师改编为步兵第4团。
步兵第7团前身为河北省公安总队第1团,是由天津市武警总队于1962年3月7日缩编。 山西省军区
山西省军区独立师(1)
原为解放初期1949年至1950年山西省各县各专署的公安队,经历了取缔反动会道门、镇压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保卫新中国政权的斗争。1966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山西省总队改编为山西省军区独立师,代号4540部队,原来的公安总队所辖6个支队改编为6个步兵团。一支队4541部队在雁北、朔州地区,二支队4542部队在晋中地区,三支队4543部队在大同市,四支队4544部队在太原市,五支队4545部队在太谷、介休地区,六支队4546部队在晋东南地区。在山西长期担任省级重点警卫单位的内卫和保卫任务,绝大部分干部和战士是山西人。 1969年3月山西省军区独立师率步兵第1至第5团,移防内蒙古,改称内蒙古军区独立步兵师。同时,原山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6团给了河北省,驻防保定地区。
------------------------------------------------- 山西省军区独立师(2)
1969年3月河北省军区独立第2师调防山西改称山西省军区独立师。原辖之河北省军区步兵第7、9、10、11团依次改称为山西省军区步兵第1、2、3、4团。
1976年9月,山西省军区独立师及所辖各团番号和建制撤消,组建山西省军区独立第 1、第2团,分别归太原警备区和晋中军分区领导。1982年年底,两个团移交给武警山西省总队,改为直属第1、第2支队。 内蒙古军区
内蒙古军区独立师(1) (1966.7-1969.3)
1966年7月1日,内蒙古公安总队改编为内蒙古军区独立师。共移交4个团、另2个营、1个军马场、1所医院,共计4590人。内蒙古军区独立师辖步兵第5、第6、第7、第8团。此时,内蒙古军区还辖独立步兵第1、第2、第3、第4团,这4个团于1967年组建为陆军第30师时改编为3个步兵团与1个师属炮兵团。
1969年3月22日内蒙古军区独立师率第6、第7、第8团调防天津,改为天津警备区独立师。第5团调归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师。
杨德松,1916年生,湖南澧城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5月入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长、副科长、旅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1951年4月任绥远省公安厅武装处处长,1952年4月任绥远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公安部队绥远省总队第一副总队长,1952年11月任内蒙古公安部队副司令,1958年12月任内蒙古武警总队副总队长,1962年6月任总队长,1963年2月任公安部队内蒙古总队总队长,1966年7月任内蒙古军区独立师师长,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河北省军区顾问。1985年逝世。
-----------------------------------------------------------------------------------
内蒙古军区独立师(2) (1969.3-1983.5)/步兵第30师 (1983.5-1985.9)
1969年3月山西省军区独立师奉令调内蒙,改称内蒙古军区独立师,在调内蒙前,绝大部分干
部和战士是山西人。下辖5个步兵团及师训练大队,师的代号是1769部队,一、二、三、四、五团代号分别是1770、1771、1772、1773、1774部队,完全是内卫部队的轻步兵的装备和编制。当时全师装备了5种枪支,既54式手枪、56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轻机枪和53式重机枪,没有装备1门炮。担负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重点目标、内蒙古铁路的桥梁隧道、内蒙古党政军战时指挥枢纽等处的警卫守护任务。独立师师部与第3、第5团驻呼和浩特,第1、第4团驻包头,第2团驻和林格尔县。
1971年裁撤了步兵第5团,变成了辖4个步兵团的师,开始装备82迫击炮、75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步兵营的1个步兵连改编为机炮连;每个步兵团由三个营九个步兵连的编制改成每营一个机炮连、两个步兵连,即每个团辖三个机炮连、六个步兵连加团部警通连,共10个连队;每个机炮连辖3个排,重机枪排、75无后座力炮排、82迫击炮排,共9个班,装备三挺53重机、三门75无、三门82迫。每个步兵连在原来三个排9个步兵班的基础上,增加辖四个班的炮排,即步兵连变成四个排13个班的连队,编制达140多人。炮排的4个班是60迫击炮两个班,每班一门炮;40火箭筒两个班,每个班3具火箭筒。
1975年,独立师步兵第2团第2营调卓资山参与组建北京军区独立守备第一团,随后独立师第2团组建了新的第2营。
1975年8月1日,部队代号改为五位制,内蒙独立师改称51130部队,一团是51151,二团是51132,四团是51147,三团是51140。
1976年4月,独立师又向野战师编制靠拢,步兵第4团改编为独立师炮兵团(51147部队),独立师编制变为3个步兵团又一个炮兵团。师炮兵团驻凉城,辖有160迫、122榴、107火箭、85加农各一个营。84师炮兵团1营调到炮团为160迫击炮营。步兵团的增编了团直属的100毫米迫击炮连、12.7毫米高机连,警通连拆编为特务连和通讯连。
1976年9月初,独立师担负内卫任务的部队移交给新组建的内蒙古军区独立团、包头军分区独立第1、第2营等单位。独立师从此主要担负机动作战的国防任务。
1980年1月1日,随着东盟各盟回归自治区建制,黑龙江省军区独立第3团改为内蒙古军区独立第2团,原军区独立团改为独立第1团。
1982年12月下旬,内蒙古军区独立第1、第2团、独立第1、第2营、各个盟市军分区的独立连独立排划归新组建的内蒙古武警总队。
1983年5月,内蒙古军区独立师改编为步兵第30师。
1985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中步兵第30师撤编,2个团编入内蒙古武警总队,2个团编入守备6师。
杨勤生,1916年5月生,陕西省耀县人。1933年5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北红26军战士、班长,陕北庆阳游击队中队长,洛川游击队队长,红26军骑兵团指导员,红军蒙汉骑兵支队政委,延安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员,八路军骑兵旅教导大队大队长,绥远军区丰凉骑兵大队大队长,第8军68团3营营长,绥远军区路北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
华北军区团长,山西省民警总队后勤处处长,山西公安总队后勤部部长、副总队长,山西省军区独立师副师长,内蒙古军区独立师副师长,1979年5月任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顾问,副军职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上校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8月3日逝世。 陕西省军区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1) (1966.7-1969.4)
1952年7月1日以商洛军分区所属之陕西军区独立第十二团机关为基础组建陕西省公安总队部,隶属西北军区公安司令部建制。55年8月 陕西省公安部队整编,撤销西安市公安团,由该团组成一个预备团的机构赴甘肃天水,一、二营与省公安团合编成内卫第七十四团,三营与独立营合编成内卫营。公安第十团与独立三营合编为内卫第七十五团。骑兵营组成骑兵大队。1958年12月 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和兰州军区党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的指示。全省担任警卫、守护、看押的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连同任务移交陕西省公安厅领导。同时撤销公安内卫第一、二团番号,省军区编留1个独立团(陕西省军区独立步兵团,现在沿革为宁夏军区独立步兵团)及1个骑兵连,并为兰州军区组建1个舟桥营。
196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定和军委6月7日电令:从1966年7月1日起撤销公安部队番号。将陕西省公安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独立师。该总队所辖之第一、二、三、四团依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一、二、三、四团。原陕西省军区独立团改编为独立师步兵五团。原总队直属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独立师直属步兵营。
1966年9月,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接收宁夏军区独立师1个直属步兵营和甘肃省军区独立师第5团1个连编为独立师直属步兵第2营。
1969年4月18日 遵照中央军委电令和兰州军区3月1日命令: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和甘肃省军区独立师相互对调;所属各步兵团同甘肃、青海、宁夏军区的所属团换防;各军分区的独立营、连和各县人武部的县中队在省内相互调防。 其中,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1、第2、第3团调甘肃,改称甘肃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1、第2、第3团;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4团调入青海,改称青海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2团;陕西省军区独立步兵第5团(该团直属于陕西省军区)与宁夏军区独立师步兵第2团对调。
----------------------------------------------------------------------------------------------------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2)84601部队(1969.4-1976.7)
1969年4月18日 遵照中央军委电令和兰州军区3月1日命令: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师部和甘肃省军区独立师师部对调;陕西省军区5个步兵团同甘肃、青海、宁夏军区的所属步兵团换防。调入陕西省军区独立师的4个步兵团为: 步兵第1团——原甘肃独立师2团; 步兵第2团——原甘肃独立师1团;
步兵第3团——原青海独立师5团(欠2营),及甘肃独立师3团第2营; 步兵第4团——原青海独立师2团 ;
1970年12月,遵照总参谋部命令,陕西省军区独立步兵第5团(1969年换防前的宁夏军区独立师步兵第2团)调归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建制,编为该师步兵第5团。
1976年7月1日,陕西省军区独立师番号撤销,所辖5个步兵团改称独立步兵团。其中独立步兵第1、2、3、4团分别划归咸阳、西安、渭南、宝鸡军分区领导,独立步兵第5团直属陕西省军区。
1982年12月武警陕西省总队成立,下辖4个直属支队(由省军区移交的4个独立团整编)和榆林、延安、渭南、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10个地(市)支队。
1983年1月陕西省军区独立步兵第5团第2营移交给武警总队,改为武警第2支队第3大队。
1983年6月13日,陕西省军区独立步兵第5团改称陕西省军区独立团。
1985年10月,陕西省军区独立团撤编。部分部队缩编为陕西省军区独立营。
1990年1月,武警陕西省总队组建第5支队,担负机动任务。该支队经过2005年6月调整后,改称第2支队。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1团-驻咸阳吴家堡]-[84611部队]1982年12月改编为武警陕西总队1支队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2团-驻西安姜城堡]-[84621部队]1982年12月改编为武警陕西总队2支队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3团-驻渭南]-[84631部队]1982年12月改编为武警陕西总队3支队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4团-驻宝鸡姜城堡]-[84641部队]1982年12月改编为武警陕西总队4支队
陕西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5团-驻西安北关]-[84651部队]1983年6月改编为陕西省军区独立团,1985年10月,陕西省军区独立团撤编。部分部队缩编为陕西省军区独立营。。 甘肃省军区
甘肃省军区独立师(1) (1966.7-1969.4)
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甘肃省总队改编为甘肃省军区独立师,下编5个团、两个独立营、1个医院,全员额为9247人。改编后,一、三团执行看押任务;二团守护天兰、兰新铁路;四团、五团担负守卫任务。
1966年秋,独立师步兵第5团调防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