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不清,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治理结构先天的不足,使很多公司虽然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根据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统计:2014年,共有233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所有样本公司的比例为92.99%;176家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7.01%。其中,2336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319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占比13.66%;2017家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占比86.34%。319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中,3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缺陷,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占比1.50%;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要缺陷,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占比2.18%;24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一般缺陷,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占比10.49%。虽然,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来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还不是很理想。
2.研究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公司控制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同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学术界提供内部控制数据的实证分析、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综述
Thompson研究显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五要素中的内部环境与舞弊行为不能共融。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应该了解舞弊行为的表现形式和风险规模,进而成功防范舞弊行为,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
Coopers, Lybrand通过对COSO(1992)框架发布四年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风险评估的评价对企业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 示,96%的CEO和CFO, 97%的中层管理人员非常认同将风险评估对于增强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效的作用。
RochC 1993的研究结果是,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公司战略和经济动机,组织结构和绩效评价,以及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 巴塞尔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在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报告和加拿大的COCO报告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9月发布FICSBO,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13项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1999年9月,英国Internal control working group 制一一董事关于“联合规则”的指南的报告,又称 (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的《内部控制指南》,内部
1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
控制和企业目标联系了起来,并于2005年10月进行了修改。 该指南把风险管理根据英国内部控制框架的法律规定,英国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体系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责任;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过程;③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声明;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Turnbull指南不仅仅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是涵盖了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内部控制各环节。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CKPM在《内部控制:实务指南》指出,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设计评价和执行评价。同时,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伴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和经济业务不断发展的持续监督过程。
Kinney (2000)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进而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 值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2002年7月,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的发布标志着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个全新高度,该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了管理层需要 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进行报告。
Kopp, Donnell 研究了不同形式组织的内部控制培训对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影响。二位学者研究发现,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组织的培训效果比按内部控制目标的评价效果好,即按照经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培训对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研究组织主要开展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研 究,而学者单独研究的均是内部五要素的部分要素。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非常 发达,各种民间组织的监督非常到位,大部分企业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非常强,因此关 于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化的研究却很少。而我国的特殊的市场环境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必 须系统化,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与评价的作用。
2.国内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综述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方面,土会杰(2001)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 标准。一般标准又分为完整性标准、合理性标准和有效性标准,而具体标准又分为内部 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内部控制业务层级评价标准。他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一般 标准的基础,一般标准是具体标准的理论提升。 郭华平,肖宏(2002)把内部控制体系定量评价标准分为综合评价标准、基本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标准二个方面。综合评价标准是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控制状况,是评价企业主营经济业务业绩的评价标准,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可通用的评价标准。 基本评价标准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持续运行,经营目标能否及时、准确实现 的评价标准,是具体评价标准的基础。具体评价标准是基本评价标准的细分化标准,这 类标准首先将内部控制制度的项目细分化,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特点制定出详细 的评价指标体系。
2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
郭晓梅,傅元略(2002)利用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理论,开展了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二位学者基于内部控制构成的要素,建立递进式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模型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内部控制制 度的综合评价模型。
内部控制评价步骤方面,刘明辉、张霞(2002),朱荣恩等(2003)研究成果为,内部控制评价可大体分为四个步骤:首先,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适当地记录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初步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合理性;第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第三,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程序;第四,根据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出具管理建议书。
林朝华,唐子华(2003)研究了内部控制定性评价方法。主要介绍了国际流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的最新理念一一CSA: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克服了以往对内部控制评价仅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缺陷,将企业管理者与内部控制执行人员引入参与自身所涉及的内部控制的评价,确立了共同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的流程的方法,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了合理保证。
土立勇(2004)运用可靠性理论及数学统计方法构建了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该学者强调在分析中一定要考虑成本因素,以使得分析模型更加的精确,得出的结论更为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卫东(2005)等学者研究中将BP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首 先,基于COSO报告框架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所提供的样本数据,然后通过学习和培训,抽取样本中所隐含的特征关系,从而求取问题的解,最后给出了实证 分析结论。
陈自力,李尊卫(2005)将数学中的离差最大化方法引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中,借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较好地解决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间权系数的确定问题。
张谏忠,吴轶伦(2005)以中航油(新加坡)的暴仓事件为反面案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评价的理论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了该方法在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的实施。认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在国内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跨行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集团公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戴彦(2006)以A省电网公司为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式和方法,借此以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以及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该学者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构建经济业 务控制目标系统;第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第二,对内部控制 制度的控制点进行设计和关键控制点选择;第四,选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所占评价权重的设定;第五,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现场测试,并根 据评价结果设计适应企业
3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
现状的内部控制制度。
于增彪,土竞达,瞿卫青(2007)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研究。 二位学者研究发现,要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界定也是不完全一致的。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还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风险确认及测试风险的方式和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中,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这才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焦点和关键。
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部评价的理论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外部评价理论指导。
总体来看,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和规范建设起步较晚,研究的主要侧重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或者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离差最大化法、BP神经网络技术等实证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或实证检验。本文借鉴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以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主导思想,建立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行了阐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1)演绎法。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等相关规定,本文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构成内容出发,结合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背景,建立了一套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2)归纳法。本文采用归纳法对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缺点进行归纳。
2.研究内容
本文集中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做”三个问题。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怎么样,即应该怎么样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如何做,即如何根据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评讲体系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研究等。
第二章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做详细解释,同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知识做具体的介绍。
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因。建立原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什么要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即建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为什么能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即建立的可能性;还有,就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意义。
第四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即内部环境、
4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论文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分别具体的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第五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应用。对上述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运用。
第六章结论。对文章进行总结。
第二章:内部控制及其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1.内部控制定义
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几经变迁,从21世纪初财政部门颁布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一系列具体规范,到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直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形成。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范围逐步扩大、科学严谨性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最早的内部控制定义仅仅局限于会计控制,而现在的内部控制则是完整的内部控制概念。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解释,“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控制目标与原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要使内部控制达到既定的目标,即内部控制有效,就必须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借鉴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采取高度集中的方式,企业经营与规划完全由国家来控制,监控也由国家直接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几乎缺失。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后,市场经济的提出才让企业有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发展蕴涵着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运营机制。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形成和推行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等方针。 (1)初次出现
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会计制度规定各项经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