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运用(4)

2018-12-04 17:05

早的货币。唐代时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北宋时,随着货币流通额增加,便出现了“交子”,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4、鸱吻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鸱是一种凶猛的大鸟,亦传说鸱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为其中之一。鸱的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因此被安放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寓意镇宅保平安。

五、 古代墓葬

1、汉代皇陵的地下宫殿在结构、名称上多有变化。西汉中晚期,凿山为陵的墓室多为横穴式,并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南、北耳室分别为车马房和仓库,前室为接待宾客的厅堂,后室为墓主的寝卧内室。这种墓室结构俨然为一座大型住宅的再现。

2、唐代时,皇陵墓室结构也大致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特点。唐代“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虽然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乾陵的陪葬墓,但其墓室结构和平面布局是模仿帝王宫殿或皇陵地宫结构设计的。他的墓道共有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最后才是前后两座墓室。在第一个过洞前的墓道两壁绘有城墙、阙楼、宫城、门楼及车骑仪仗,象征帝王都城、宫殿景象。第一天井与第二天井两壁绘有廊

16

屋楹柱及列戟,列戟数目为两侧各12杆,与史书中所载宫门、殿门制度相同,过洞顶部绘有天花彩画,墓室及后甬道壁上绘有侍女图,从其手中所持器物判断,与唐代宫廷随侍制度相一致。从整座墓室及其墓道来看,它正是唐代宫廷建筑的缩影,其规模自然也相当有气势。

3、宋代皇陵墓室缺乏相应的考古材料,据某些不完全的史料记载,墓室结构和用材、壁画艺术等多承唐制。当时,以砖刻表现建筑形象者很多,其中心墓室的四壁刻镌为四合院落,四周的正房、厢房、倒座房的式样,柱、额、椽、瓦俱在。更有趣的是山西一带金元墓葬中尚有墓室内雕出戏台一座,上臵戏剧偶人,供墓主在阴间享用。

4、清代的陵墓地宫充分利用石材特点,在石壁表面、石门上都雕满佛像、经文、神将等。从地下墓室的发展过程来看,越到后来,皇陵地宫中的象征性成分越少,而仿真的程度越显著,故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

5、陪葬制度:陪葬又称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

17

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唐代相当重视陪葬,如今发掘出来的陪葬明器很多,明器包括了人、马、禽、兽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美。同时,唐代王公贵族的坟墓颇为广大,在坟墓中不但可以放臵明器,还可以有壁画。唐玄宗时,曾下诏禁止厚葬,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坟墓内的明器不得超过七十件;九品官员不得超过二十件,明器只可用陶瓦制作,不得用金器;一品官员的坟墓高不得超过一丈四尺,广不得超过七十步,六品以下的坟墓高不得超过七尺,广不得超过十五尺。然而,玄宗这个禁止厚葬的诏令似乎未被落实,中唐以后,厚葬之风仍盛。

六、 考古学家简介 1、著名考古学家简介

海因里希〃谢里曼发现特洛伊古城;霍华德〃卡特发现图坦卡蒙王黄金面具;路易斯〃利基夫妇找到“津吉人”、“灵敏人”遗存;安特生是“仰韶文化”之父。他们开创并推进世界考古的发展。为近现代考古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李济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殷墟发掘;夏鼐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序列、商周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董作宾是早期从事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的学者;梁思永引进传播了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又使之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国考古学界的先驱,开创了中国考古的

18

新领域。其研究成果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证经补史”的范畴。他们无疑为中国考古学赢得了巨大成就。

2、安特生(1874.7.3—1960.10.29) 瑞典地质学家,古哺乳动物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在河南仰韶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同年,其在周口店龙骨山首次发现“北京人”牙齿。

安特生拉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其卓越的贡献使中国的传统史学家意识到考古,尤其是田野考古对于了解中国古史的重大意义。

3、李济(1896.6.2—1979.8.1) 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第一个自行主持考古发掘的中国人。

1922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考察,其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沿用至今,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先后主持了14次殷墟考古发掘,使失落3000年的殷商王朝得以重现。建立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为此后研究古代陶器、青铜器和石玉器等方法奠定基础。

4、董作宾(1895.2.24—1963.11.23) 考古学家、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曾八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对考古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为我国的科学考古事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以大连坑发掘出的四版

19

大龟甲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贞人说”,为甲骨卜辞分期断代研究打下基础。

1933年,提出了断代的五期分期法和十项断代标准, 极大推动了甲骨文断代和礼制等的研究。

5、夏鼐(1910.2.7—1985.6.17) 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45年,在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过程中,首次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

1950年,主持河南辉县战国时代车马坑的发掘工作,从地域上和年代上扩大了对商文化的认识。

一生从事考古研究。发表论文224篇,出版《古学论文集》等专著多部。

6、梁思永(1904.7.24—1954.4.2)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先后负责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候家庄西北冈殷王陵、高楼庄后冈小屯等的发掘工作;首次考证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使之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

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7、谢里曼.H(1822.1.6—1890.12.26)德国考古学家,

20


考古研究运用(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考常见古代诗人生平简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