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于肠粘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见于小肠大部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99.腹泻的临床表现。
答:1)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每排便数次。由于病因及发生机制不同,粪便的量及性状等也有所不同。
2)各类腹泻临床表现特点如下:分泌性腹泻多为水样便,排便量每日大于
1000ml,粪便无脓血及粘液,与进食无关,伴或不伴有腹痛;渗出性腹泻粪便量明显少于分泌性腹泻,可有脓血或粘液,多伴有腹痛及发热;渗透性腹泻粪便常有不消化食物、泡沫及恶臭,多不伴伴痛,禁食后腹泻可在24~48h后缓解;动力性腹泻多不伴有腹痛,粪便较稀,无脓血及粘液: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粪便内含有大量脂肪及泡沫,量多而臭。
3)急性严重腹泻可因短时间丢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长期慢性腹泻可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体重下降,甚至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排便频繁及粪便刺激,可使肛门周围皮肤糜烂及破损。长期腹泻可干扰患者休息、睡眠等正常生活,影响学习和工作。
100.腹泻的护理评估要点。
答:1)有无与腹泻相关的疾病病史或不洁饮食、旅行、聚餐史。
2)腹泻次数、粪便量、颜色、性状和气味,使腹泻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如进食、油腻食物、受凉等。
3)腹泻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主要为:①有无失水、消瘦、肛周皮肤破损等营养与代谢形态的改变;②有无睡眠与休息形态的改变。
101.腹泻的相关护理诊断。
答:1)腹泻:与肠道感染有关;与结肠癌有关;与胃大部切除有关等。 2)体液不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急性腹泻所致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3)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危险:与长期慢性腹泻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排便次数增多及排泄物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有关。 102.便秘的定义。
答: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次数7天内少于2~3次,粪便干结伴排便困难。
103.正常排便需要具备下述条件。
答:1)有足够引起政治肠蠕动的肠内容物,即足够的食物量、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纤维素和水分;
2)肠道内肌肉张力正常及蠕动功能正常; 3)有正常的排便反射;
4)参与排便的肌肉功能正常。其中任何条件不能满足,即可发生便秘。 104.便秘分为哪两种?功能性便秘发生是原因。 答: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发生原因有:
1) 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 由于环境改变、精神因素等导致排便习惯经常受干扰或抑制。
3) 结肠运动功能障碍,如年老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所致便秘,如肠易激综合征。
4) 腹肌及盆肌张力不足,排便动力缺乏所致便秘,如多次妊娠。 5) 结肠冗长,食糜残渣经过结肠时水分被过多吸收。
6) 药物影响,如长期滥用泻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停用则排便困难;应用镇静止痛药、麻醉剂、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等使肌松驰引起便秘。
105.排便障碍的表现。
答:1)自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少,并可逐渐加重;
2)排出困难:粪便干硬,难以排出;或粪便并不干硬,也难以排出。 106.黄疸(jaundice)的定义。
答: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虽高于正常,但临床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疸。
107.黄疸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答: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和分解,产生的胆红素称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非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当其经血循环至肝脏时,被肝细胞摄取,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形成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CB)。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当其随胆汁排入肠道,经肠内细菌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在肠道内进一步被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称粪胆素,为构成粪便的主要色素。小部分尿胆原在肠道内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体外
108.临床上根据黄疸的发生机制将其分为哪3种类型。每一型常见的疾病?和产生机理。
答: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加之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降低了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使得UCB在血中潴留,形成黄疸。见于: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②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的损伤使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导致血中UCB增加。同时,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够将UCB转化为CB,但因肝细胞肿胀、坏死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等原因,使部分CB不能顺利排入毛细胆管而反流入血中,导致血中CB也增加,从而引起黄疸。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等各种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
3)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胆道阻塞,使阻塞上方胆管内压力增高、
胆管扩张,最终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而使血中GB升高。也可因肝内原因使胆汁生成和(或胆汁内成分排出障碍引起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后者多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引起。
109.黄疸的临床表现。
答:1)溶血性黄疸。一般黄疸较轻,皮肤呈浅柠檬黄色。急性溶血时可有高热、寒战、头痛及腰背痛,并有明显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重者可有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可有贫血和脾大。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金黄色,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重者可有出血倾向。
3)胆汁淤积性黄疸。黄疸多较严重,皮肤暗黄色,完全梗阻者可呈黄绿或绿褐色。尿色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典型者呈白陶土色,因血中胆盐潴留,常有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因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常有出血倾向。
110.黄疸的护理评估要点。
答:1)确定有无黄疸。注意与胡萝卜素血症、阿的平等药物作用所致皮肤发黄相区别。
2)粪、尿颜色、皮肤色泽深浅、是否伴有瘙痒及其程度,一般而言:黄染越深、病情越重;梗阻越完全,皮肤瘙痒越严重,粪色越浅;黄疸伴皮肤瘙痒常提示黄疸程度较深,瘙痒减轻则表明病情好转,黄疸在消退。
3)黄疸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有无因皮肤瘙痒所致的睡眠与休息形态的改变;②有无因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所致的自我概念形态的改变;③ 无焦虑、恐惧等因面临各种检查所致的压力与压力应对形态的改变。 111.黄疸的相关护理诊断。
答:1)舒适的改变:皮肤瘙痒与胆红素排泄障碍,血中胆盐增高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瘙痒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与黄疸所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有关。 4)焦虑:与病因不明,创伤性病因学检查有关。
112.惊厥的定义。 答:惊厥是指四躯干与颜面骨骼肌不自主的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常为全身性、对称性,可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惊厥与癫痫有相同与不同之处,癫痫大发作与惊厥的概念相同,而癫痫的其他类型则不属于惊厥。 113.惊厥的护理评估要点。 答:1)发作严重程度; 2)诱发和发作先兆; 3)伴随症状; 4)发作意外;
5)惊厥发作的心理反应。
114.相关护理诊断。
答: 1)完全性尿失禁:与惊厥发作所致短暂意识丧失有关。 2)排便失禁:与惊厥发作致短暂意识丧失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所致短暂意识丧失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伴意识障碍所致呼吸道分泌物误吸有关;与惊厥发作所致舌后坠堵塞呼吸道有关。
5)个人/家庭应对无效:与无能力处理突发惊厥有关。 6)体温过高:与短时间频繁惊厥发作有关。
115.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的定义。 答: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116.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答:按程度不同可有以下表现:
1)嗜睡(somnolence)是程度最轻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confusion)为程度深于嗜睡的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stupor)是接近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coma)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不同可分为:
轻度昏迷: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和吞咽反射可存在。
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可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无眼球转动。
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驰,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5)谵妄(delirium)为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见于急性感染高热期、某些药物中毒、代谢障碍或循环障碍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患者可康复,部分可发展为昏迷。
117.意识障碍的护理评估要点
答:1)有无与意识障碍相关的疾病病史或诱发因素。
2)意识障碍程度 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维、反应、情感活动、定向力等,必要时做痛觉试验、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判断意识障碍程度。也可按Glasgow昏迷评分有(Glasgow coma scale, GCS)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评估。 3)意识障碍进程 通过动态观察或动脉的GCS评分和记录可了解意识障碍演变的连续性。将3项记录值分别绘制成横向3条曲线,如总分值减少,曲线下降,提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病情趋于恶化;反之,曲线上升,提示意识状态障碍程度减轻,病情趋于好。
118.GCS的评分项目包括哪些?如何记分? 答:1)睁眼反应、运动反应和语言反应。
2)分测3个项目并予以计分,再将各项目分值相加求其总分,即可得到意识障碍程度的客观评分。GCS总分为3~15分,14~15分为正常,8~13分示意识障碍,≤7分为浅昏迷,<3分为深昏迷。评估中应注意运动反应的刺激部位应以上肢为主,并以其最佳反应记分。 119.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 答:1)胃肠道穿孔; 2)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 3)腹内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 4)腹内脏器扭转或破裂; 5)腹内血管阻塞; 6)腹壁疾病;
7)胸部疾病引起的牵涉痛; 8)全身性疾病。
120疼痛的临床表现。
答:1)疼痛的临床特点:定位、性质、程度、疼痛的经过和持续时间,以及对疼痛的敏感性; 2)头痛; 3)胸痛; 4)腹痛。
121.疼痛的护理评估要点。 答:1)疼痛的部位; 2)疼痛的性质与程度; 3)疼痛发生与持续时间; 4)诱发、加重或缓解因素; 5)相关病史;
6)伴随症状和体征; 7)疼痛的身体反应; 8)疼痛的心理社会反应。
122.内脏痛的定义的特点。
答:主要因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扩张或痉挛、化学性刺激等引起。内脏痛的发生缓慢而持久,可为钝痛、烧灼痛或绞痛,定位常不明确。
123.牵涉痛的定义和特点。 答: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亦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牵涉痛的部位与病变的内脏有一定的解刨相关性。 124.假性痛的定义。
答:是指病人在病变部位已经去除后,仍感到相应部位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