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
内跳的耍头通过悬柱挑承,因此斗栱中的耍头成为献亭内部梁、屋架荷重的直接承担者(详见附图)。
通过勘测得知,该建筑内所有耍头均已折断(裂),折断部位为后翘栱头与悬
柱间的无支托位置。对其用材经调查当地木作匠师现场辨识,认为原构件系本地产柳木制成,其受压、受拉强度不足,构件长期极限受力,产生疲劳,引发塑性变形后折断,现已无法继续工作。但耍头前端及外檐斗栱均未发生倾栽现象,说明斗栱受力基本平衡。
为了强化耍头用材的挑承强度,同时力争全部保留耍头前端木雕龙头,此次修缮中,耍头后尾换成本地产耐挑力较强的榆、槐木及硬杂木(所配材质不得选用虫蛀和有斜纹的材料,且保证木节尺寸不得大于2——2.5厘米)。前端木雕龙头原物使用(搭接法)。新旧材交搭处位于正心枋与外拽枋净距内段,榫式为巴掌搭压法,计榫长一跳(长19厘米),搭接面满涂粘合剂后,接榫并束箍铁活。铁活加固分两步进行,首先在对接处新旧材背部(向上一面)剔出供嵌埋槽钢的“凹”形榫槽后,将槽钢嵌入(长98厘米,厚1厘米,宽5厘米),其上皮与枋平整。搭接处下口在新、旧件两侧角部设角钢各一,然后在上下铁活两端绕枋一周束固铁箍各一道紧固,从而将新、旧件在力学原理上近于一体(见修复图示)。
另外,耍头安装后,需在其背部墨题此次修缮年款及用材等,为后人在研究辨认此次修缮更换构件,提供确切依据。
·山西古建?
二、墙体部分
1.坍塌段重砌。
2.局部择砌与掏砌。 3.夯土墙做法。 4.土坯墙及其抹灰工程。
·山西古建?
1.坍塌段重砌
拆除段基础的砌筑,基础深1米,底宽1.78米,由底向上依次为三七灰土夯实两步厚25厘米、泼灰浆砌片石三层,每层厚25厘米,逐层向外放脚20厘米,至顶部宽度同墙脚一致(58厘米)。基础出地坪后按原制砌土衬石一层 。拆除段的两端原基础将片石间隙清洗干净,在灌浆的同时嵌入角拉筋每端3根(长1.2米)。新旧基础片石接茬砌筑,泼灰浆要分层灌实,灰土为人工打夯,经过检验干容重达1.55g/cm3可继续上砌。基础工程结束三天后再砌檐墙,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基础一个灰浆初凝稳定期。
钟楼墙体由底至顶用条砖108批按五顺一丁方式淌白砌成双面清水墙,碎砖背里掺灰泥灌浆。砌筑时无论条砖规格、灰缝厚度、墙身收分还是原砖券门洞等严格按设计图所示保持原制,角部收分线(8#铅丝)与皮数杆、靠尺等垂吊架设操作方法同常规,盘角方正,收分准确。外表条砖全部选用旧砖,背里可用新烧兰砖,从而保证墙面风格与原墙一致。灰浆材料比例为白灰:青灰为100:13,掺适量麻刀,每层砖两端接茬前用水将旧茬洇湿再接茬砌墙,转角处铺钉扒锔三枚以利新旧层有效衔接。北壁东侧上端由东壁向内贯设铆杆两枚,上下左右各错开两个砖长,杆径6cm长600cm,外端卯片制成菱形状(与当地清代民居檐墙上的铁件形状相同)。
墙体砌筑中的注意事项:
1、五批砖为一个单元,以24小时为周期砌墙。目的是避免连续作业,灰浆没有一个稳定的初凝期而发生墙体裂缝及不均匀沉降的质量事故。
2、外表条砖里口麻刀灰掺入适量细沙,目的是增大灰浆硬度。避免灰浆在初
凝时相对原墙灰缝出现的微沉,外口灰浆不掺沙而掺加一些砖面和松烟,使灰缝色泽不至于刺眼(随旧处理)。
3、砌筑中应做到“上跟绳下跟棱”,同时注意背撒、灌浆、抹线这几项工作,决不可敷衍了事。
4、门券砖砍出 “镐契”,支胎后丁头向外砌券。 顶口背撒灰要硬一些。 局部加固及小面积择砌举例
2.局部择砌与掏砌
①剔补
凡本体保留较好,仅为局部受潮硝碱、且易于抽换(不影响整墙稳定的情况)的砖块均属于剔补范围、方法同常规,不再赘述。
②择砌
类似头道山门、二道山门两山墙后檐下脚及关帝殿两山墙等(详见图),地基
·山西古建?
保存尚可,仅局部砖壁松动、残缺,非通深、通长的裂缝处,均采取择砌的方法。择砌前应将其范围划定,并在相应位置设置供临时加固、支托的措施,即木柱戗撑,内外壁板夹固与嵌入角钢并以三角架维护支顶的综合方法进行操作。确保墙体免于因局部择砌而发生二次损伤。择砌用料及手法同原制,与原墙相结部位剔除残灰碎砖后经水浸湿,灰浆满灌、保证墙身结构稳定。
③墙角掏砌时,由拆砌部位的下方丁砖开始向上,两侧顺砖接茬总体立面拆成反叠涩形,顶部保留一块整砖,拆砌口呈八字形(须对墙身预先戗撑加固。
④重砌
东西配楼后檐墙、鼓楼东北角、关帝殿后墙与因墙身下石过梁折断导致墙身外倾鼓并断裂的西配楼前檐上层檐墙(石过梁上承载)的墙体,因其基础沉降、载体折断等原因,其墙身应予重新筑砌。与择砌相同,拆除前应由上而下划定折除线,并对原墙尺度、砌筑手法进行记录,始拆墙身。墙身拆除中不得使用大型机械生推硬捣的快速性办法操作,尤其对予以保留的接槎段应缓行剔灰、抽出砖块、拆除墙身。视保存情况能继用的砖(内里土坯)同此要即时统计剔灰、码放(即原物的尽量利用)。墙基础,首先记录、分析其原隐蔽工程的做法规制,为新砌基础提供参考,所获资料留档存查。新筑基础必须位于冰冻线以下(自然地平线下1.1——1.2米),依上身墙厚向外侧叠涩放脚3——5步。槽底原土夯实后,用三:七灰土(纯黄土、白灰过筛子拌和均匀,即时使用)人工夯实两步。自然地坪以下灰土以上仍用片石砂浆灌砌。为进一步与原墙两端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在其两端(转角处)加设五至七道拉筋(需深入原基内两砖长)。
墙内侧土坯背里,视拆除后两端的摆砌方式或一卧一竖式二卧一斜立(勘测中不能将已成危墙的外墙拆除,里土坯砌法待施工中查明)。并随逐层起砌的墙面将丁砖伸入土坯墙内,进行拉结。条砖灰缝及墙面收分等保持原状,砖块含水率为65%——80%,两端接槎部位水浸湿旧砖,随砌随用,视砖层保存情况,剔除灰缝,嵌入铁条三到五枚后白灰灌实(铁件长26 厘米,宽1厘米,厚2.5——3厘米),起联构作用。依拆除预留的随砖缝形成的倒台阶状砌筑至顶。为了保证墙身的坚固,避免墙体的不均匀沉降引发的开裂等不良事故发生,砌筑时以一个工作日砌筑五至七皮砖为周期,前后时距48小时以上,从而每段墙体留有灰浆初凝、稳定的时间。
墙体砌筑工程中,因钟鼓楼上层木(檐)柱直接贯入垛墙内,故在新筑垛墙时在柱身相应位置需留设通风洞口,以利于木柱防腐。
墙体工作完成后,将新墙外表予以顺色作旧,其材料配比及方法见前文护基墙设计说明。
·山西古建?
另外,两配楼前檐上层檐墙下的石质过梁,现已折断,需予以复制补配。施工时在柱头额枋上、石过梁底部须嵌设槽钢一道,槽钢长度随石梁,宽度小于石梁5厘米,厚1.5厘米,一端搭设于柱头中线,另端伸入山墙内50厘米。(新制石梁底部依铁件宽度、深度凿出相应“凹”形榫槽)。槽钢的埋设有利于提高石质过梁的跨空承重功能,也即一种隐蔽的辅助加固设施。
3.夯土墙做法
清理底层,在现状土台外侧夯筑夯土台(具体走向、位置详见设计图)首先在现状地面下挖深1米,宽3米的基槽,用三七灰土分步夯实,出地面处夯土外侧包砌高600mm的毛石墙基。然后用2:8灰土由底至顶分层夯实,放坡斜率以顶部增宽2米,底部增宽3米为基数做出斜面。起点至终点在新旧夯土间以2 m-2.5m为间距立设Φ15㎝的木桩,桩间水平设置穿帮,用以链接新旧夯土,穿帮Φ10㎝,钉入旧土内的部分进行鱼尾嵌锚固,穿帮由底至顶高度以1-1.2m为间距,每道穿帮中距为30㎝-35㎝,灰土分层夯打,每层下脚铺设石硕一层。
土台上沿依据原制砌筑土坯围墙,土坯叠砌方式为三卧一竖,高2m,厚52㎝,墙帽形制依据调查所得并且参照地方做法为仰合瓦墙帽,顶部施清水脊。
4.土坯墙内壁抹灰方法
各建筑内壁面,特别是近椽望底部的壁面因屋面的渗(漏)水,墙表抹泥已冲刷成泥帘状,直至完全洗除,下部也因此发生离皮、空鼓、大片脱落,因此需待屋面工程结束后重新抹压泥壁。泥壁材料配比如下:
第一层粗泥:黄土65:白灰30:麦秸3.4——4(重量比),厚1.2——1.5厘米;
第二层中泥:麦秸2:黄土5:白灰2.5:麻刀(适量),厚0.8——1厘米; 第三层面泥:泼灰100:黄土30:细砂5:胶0.5 ,厚0.5厘米。
鉴于泥壁内土坯的保存情况,在抹压粗泥的同时,在墙面钉设竹签并披麻,然后随抹随压,以此保证所抹新泥与土坯墙的有效结合。面泥中可视相邻墙面色泽于泥中掺入适量旧土(过筛),并少许砖面,压抹后使其色调近于旧色,即做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