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
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早期党组织开展的出版发行活动,二是进步文化人士的出版活动,三是新华书店的出版发行活动。 此时期进步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出版宗旨都是宣传革命真理,普及新文化; 2.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竭诚为读者服务; 3.内部管理民主化,且非常重视经济核算;
4.在搞好经营的同时,巧妙地、不屈不挠的同反动势 力作斗争。
?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 (1)集中统一阶段(1949~1951年) (2)专业分工阶段(1951~1954年)
(3)对私营出版业的改造阶段(1954~1956年) (4)加强自身基本建设阶段(1956~1965年) (5)“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年)
(6)改革与大发展时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新中国出版事业的特征:
1.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出版力量,拥有书刊出版权的单位都是国家审批的事业单位,书刊定点印刷厂中国有企业占大多数,流通机构中拥有一级批发权的单位全是国有书店,图书零售中新华书店销货店的零售额占市场零售总额的80%以上。
2.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经营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之中,而是具体体现在各类行业规范及每个书业单位的具体实践中,不懈地与唯利是图的行为作斗争,成为我国出版业大多数经营者的自觉行为。 3.以集中统一为主的管理模式,几十年来,出版体制虽然也经过数次集中与分散的变革,但大多数时间仍然以统一集中管理为主,这固然有利于政府督促企业实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但也很容易引起出版资源不合理配臵,不利于出版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4.以教材及教辅读物为主的产品结构,教材及教辅读物的销售量占我国出版物市场销售总量的60%以上,此种产品结构特征,形成了众多的出版发行单位对教材与教辅读物的依赖性,有碍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四、电子出版时期的到来及其发展趋势
?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出版物生产制作领域 ?电子出版物成为重要的出版产品 ?网络出版活动有了初步发展
目前国际出版业有两个发展重点,将成为我国电子出版发展的两个重点方面,一是按需印刷的应用,二是电子书的生产。
第二节 我国出版系统的构成
出版系统是狭义的出版系统,是指与出版活动相关的机构所构成的出版组织体系。
一、宏观管理机构
16
出版业的宏观管理机构,是负责对全国或地区的出版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包括指导、规范、协调、监督出版活动和出版单位等的机构。
?主管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国务院行政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负责管理各省(市、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机构是各省(市、区)的新闻出版局。 ?省辖区(地区)、县中,约有半数成立了本地的新闻出版局(科)。 ?除此之外,各类行业协会,也具有对出版业进行宏观协调的功能。
二、编辑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机构,是出版物的出版单位,在出版系统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中心地位。我国的编辑出版机构包括出版社、期刊社、报社三大基本类型。 ?出版社的类型
可按出书范围、出版物形式、行政隶属关系等标准划分。 ?出版社的性质
关于出版社性质问题,目前出版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出版社属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单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作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出版机构,除了保留少数作为事业单位外,大多数都要转变为企业。 ?出版社的内部结构
我国出版社职能机构按规模大小,采用社、部处、科室三级建制或者是社、处室与社、科室两级建制。
出版社一般都是在社长领导下设立四大部门: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行政管理部。
期刊社、报社在内部结构上与出版社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期刊社与报社一般都设有广告部;二是报社都设有负责新闻采访的记者部。
三、印刷制作机构
印刷制作机构,是负责将编辑出版机构所形 成的精神产品物化成出版产品的生产制作企业。 我国的印刷制作机构分为印刷厂和复录厂两类。 四、出版物发行机构 (见下页图示) ?对外书刊发行机构 ?对内发行机构
我国的图书发行机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1981年,国家科委,以进口为主) 对外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1978年,文化部,以出口为主)
发行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1981年,新闻出版总署,以技术设备进出口为主)
机构 其他类型的出版外贸机构
管理店 新华书店系统 发货店
国有发行机构 外文书店 销货 店古旧书店 对内 集、个体书店
发行 非国有发行机构 供销社售书点 机构 股份制图书发行公司 外资、中外合资发行机构
17
发行部(批发部)
出版社自办发行机构 邮购部
门市部(读者服务部)
五、其他与出版业发展有关的机构
?出版教育机构 ?出版科研机构 ?出版物资供应机构
第三节 我国出版社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一、出版业业管理的概念、层次及意义
?出版业管理的概念
所谓出版业管理,是指与出版发行活动有关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对构成出版发行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实现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
?出版业管理的层次
(1)出版业的宏观管理。这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全国出版业的各个组成部分统一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管理。
(2)出版业的中观管理。这是指出版系统内的各种行业组织对构成出版活动的各个子系统所进行的分类协调与管理。
(3)出版业的微观管理。这是指对各类出版发行 企业所进行的管理。 ?加强出版业管理的必要性
1、出版发行企业管理之所以必要,也就是这种共同劳动的性质所规定的。 2、加强出版业管理,还是出版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3、加强出版业管理,更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转轨时期更好发挥出版活动社会功能的迫切需要。
二、出版业管理的宏观目标与基本内容
?现阶段,出版业的宏观管理有两大基本目标。
第一,保证出版活动根本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二,促进出版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出版业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
1.产业发展导向 2.市场培育管理
(1)规划导向 (1)市场体系的建立
(2)政策导向 (2)市场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3)资源导向 (3)市场的日常监管 3.运行机制的设计与改善 4.行业的服务与协调
18
三、我国出版业的宏观调控机制
所谓出版业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指与出版业宏观调控有关的各种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 ?宏观管理体制
各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可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全国出版业的管理;
二是政府不设立专门机构,出版业宏观管理任务完全由各种行业组织承担; 三是由执政党的有关机构和政府专门机构共同对出版业实施宏观调控; 四是政府专门机构与出版业行业协会共同担负宏观调控任务。
我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则属于上述四种模式中的第三类。 ?宏观管理手段
各国出版发行业的宏观调控,通常采用以下三个手段进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目前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
近年来,在我国出版业管理中也开始运用法律手段。但目前,我国在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出版业运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法规不健全。
(2)法律手段的调控范围不够宽。 (3)执法力度不够。 本章思考与练习
?你认为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何时?其理由是什么? ?概述纸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概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概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机械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可大体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什么是电子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它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概述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机构的类型。
?概述我国出版物编辑出版机构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书刊对外发行机构?它们各自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概述新华书店的历
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章 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
内容要点:本章论述了出版物质商品性及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征;阐释了出版工作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出版工作应该贯彻的“两为”方针、“双百”方针、“两用”方针;揭示了出版工作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19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出版物的属性与出版工作的性质,熟悉出版
工作的基本方针,明确出版工作对社会的作用,从而提高对出版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关键术语
使用价值:即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是指出版物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属性。
知识生产:这是出版物生产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版物使用价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指人类受对科学对未知探索的本能以及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的驱使而从事的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活动。
交换价值:是价格的表现形式。由于图书一般按照定价出售,所以定价反映了图书的交换价值。
市场寿命周期: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经过试销、平销、畅销、滞销等几个阶段,到最后退出市场所需的时间。
价值增值现象:某种商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增加了其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增加的价值的现象,称为价值增值现象。 文化选择:编辑选题时,按照受众的总体需求和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大量个体自由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编辑加工时,对选定的书稿进行增删整理,按照有利于社会传播的标准对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把关的过程。
文化创造: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形式而进行的文化生产活动。文化创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特质的生产过程,是创造人美没有的文化特质,具有创新性,同时它也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受社会集团的共同意识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文化积累:文化通过各种文字载体的形式传承积淀的过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纵向扩散的过程,也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两为”方针: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两为”方针是出版工作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
“双百”方针: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基本点,就是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文化上实行自由竞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发展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以求得社会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