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四川张氏族谱(2)

2019-01-26 12:36

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棄使。後被朱溫殺害。

七十四世張骼,晉大夫,活動於549-537BC。《春秋左傳?襄公》(前572-前542)載:“襄公二十四(前549),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禦於鄭。”生二子:進明、叔(權)。

七十五世張進明(明進),是戰國初期周慎靚王(前320-前315)(註:應該是貞定王(前468-前442在位))時晉(趙)國大夫。 (待考) 廩延派

七十六世張孟談,晉大夫。公元前454年,智氏欲吞食其它三族,首先脅迫韓、魏共攻趙氏於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北古城營村壹帶),趙襄子率晉陽軍民固守城池,相持壹年之久。智伯無法破城,便用汾水和雪水灌晉陽城,眼看汾水將及晉陽城頭,晉陽城危在旦夕。當此危難之際,趙襄子遂派心腹重臣張孟談深夜出城與韓、魏暗中講和,於是 ,韓、趙、魏三家結成同盟,共滅智氏,史稱“三家分晉”。至此,稱霸春秋時代的最大強國——晉國從此日落西山,歷史由此進入天下混戰的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徒有虛名的周王朝正式冊封趙、魏、韓為諸侯,時稱“三晉”。趙、魏、韓與齊、楚、秦、燕並列為戰國七雄。(《史記?趙世家》、《戰國策卷十八?趙策》、《資治通鑒卷壹》)。後仕韓,徒居河南。生三子:柳朔、正朔、望朔。

七十七世張柳朔(抑朔),晉大夫,後為韓國世卿。《春秋左傳?哀公》載:五年春(前490),晉圍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齊。初,範氏之臣王生惡張柳朔,言諸昭子,使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對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臣敢違之?”及範氏出,張柳朔謂其子:“爾従主,勉之!我將止死,王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於柏人。

七十八世張開地,歷任韓昭候(前358壹前333)、宣惠王(前332壹前312)、襄哀王(前311-前296)相國。其時韓為弱國,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後,起用鄭國舊臣申不害推行改革,國力稍強,國以弄學之名治國,推行苛政,不久便衰敗下來。開地公受命於危難之際,擔任丞相幾十年,雖不無建樹,但卻無法挽救韓國走下坡路的趨勢。開地公居開封西北之廩延(河南),為廩延派之祖,派出曲沃。生二子:天佑字平、天佐字黡。黡生晏、說。

說封安丘侯,說生歐,歐生執,執生新,新生拾,拾生舜,世襲安丘侯。

晏生伯殤、瞻師、仲和季。瞻師封平嚴侯。仲生湯,居杜陵,漢武帝時官禦史大夫,張湯生賀、安世,壹門三侯,先後延襲九代,歷西漢、新朝、東漢近二百余年,其家族之顯赫空前絕後(具體見

6

八十四金公小傳)。季名釋之,漢文帝時官到廷尉。

七十九世張平(?-前250),歷任嫠王(前295壹前273)、桓惠王(前27l壹前239)之相。韓國勢衰敗,含恨而死。生二子:平、勝。

按:《姚江歷山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載:??越數世有侯者,春秋時為晉大夫,世居晉國。侯生老字曰孟,魯成十八年為晉侯奄(左傳註侯奄中軍主斥侯之官),越三年升中軍司馬(廖氏尚友錄張侯張老之後居魏),老生君臣,魯襄公十六年代父職,君臣生趯,字曰孟。趯生骼,父子俱為晉大夫,骼生孫(孫無考)。孫生柳朔,為晉範氏家臣,後為同僚王生所譖出為柏人宰,魯哀公五年,晉圍柏人,柳朔戰死,柳朔之後在趙曰孟談,為趙襄子謀臣,班彪稱為有道之士。在韓曰去疾,仕韓為大夫,去疾之後曰譴,譴之後曰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開地生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平生良。

陳留派八十世張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戰國末期的韓國人,先世會經五世相韓。韓國被秦始皇所滅時,他把家財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訪刺客為韓國報仇,後來訪得了壹位力士,前218年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不幸誤中副車,壯誌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變更姓名,逃到江蘇的下邳匿居,就在那裏跟黃石公學太公兵法,此後輔佐漢高祖劉邦減項羽,定天下,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居陳留,為陳留派之祖,派出廩延。生二子:辟疆、不疑。

按:《史記》索隱述贊:留侯倜儻,誌懷憤惋。五代相韓,壹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遊,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漢書?張陳王周傳第十》)。

八十壹世張不疑,仕漢,襲父候。後因參與謀殺楚國舊貴族,孝文帝五年因坐不敬,被削留侯國爵,家道中衰。生二子:典、高。弟辟疆十五歲官至侍中,時惠帝崩,呂後哭而不泣,公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後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其後不知所終。(《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 清河派

八十二世張典,字存敬,漢惠帝禦史大夫,漢文帝(前179-前157)時為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遂居清河裏仁鄉孝節坊,子孫繁盛為清河望族。故張氏稱“清河堂”。弟高,歷經張迪(亦作通)、張無(元)妄、張皓、張大順四世,到第五世張道陵,則由儒家而變為道家。生四子:默、黔、然、熹(鹿)。

八十三世張默,為禦史大夫,襲清河太守。壹說默名湯,生子二:賀、金。(待考)

八十四世張金,官至大司馬。壹說金字安世,號子儒,昭帝元始元年(86)封富平侯,安世生延壽,

7

延壽生勃,勃生臨,臨生放,放生純,純生奮,奮生甫,甫生吉,九世襲侯,歷兩百余年,永初三年(109)張吉去世,因無子爵廢。兄賀封恩德侯,賀生彭祖(安世幼子過繼),彭祖生霸,封關內侯,後改陽都侯。(《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

按:《旌陽張氏通修宗譜》:孟談生抑朔,抑朔生開地,開地生平,平生二子曰平,曰厭,厭五世孫安世居杜陵。

八十五世張千秋,字萬雅,漢宣帝(前73-前49)時為陽陵侯,元帝時為禦史大夫,太子少傅。世居陽陵(今陜西鹹陽市東北)。生三子嵩、京、文敬。

八十六世張嵩,元帝(前48-前33,《張氏南軒通譜為成帝(前32-前7),待考)時東郡太守,生五子:壯、瓚、彭、睦、述。為南北諸派分遷之祖。

按:光緒四年張廷輝主修余慶堂《清河張氏宗譜》刻本世次:不疑生典高,典高生金,金生湯,湯生安世,安世生千秋,千秋生嵩。 犍為派

八十七世張壯,字少雄,官尚方署令遷大司寇(《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時王莾篡漢,中原大亂,留侯子孫由北向南大遷徒。自張壯到三世張皓,南下秦嶺,越過巴山,移居犍為武陽(四川彭山)。弟張瓚遷往河北,張彭遷往河南南陽,張述返遷留侯故地沛國(今江蘇沛縣),張睦遷吳郡(今江蘇蘇州)。張睦字選公,東漢蜀郡太守,始居吳郡,為吳郡張氏始遷之祖,唐德宗宰相張鎰為其裔孫。清河張文瓘(相高宗)、錫(文瓘弟文棕之子,相武後、韋後)亦為其後裔,張文瓘生四子:潛、沛、洽、涉。兄弟四人皆位居三品之上,按漢代官制,官秩皆為二千石,故父子五人號稱“萬石張家”,又由於沛、洽、涉同居壹處,門前列戟以示其尊,故時人又稱“三戟張家”。 按:《張氏統宗譜?序》載:(華之後)曰贊,為河北之祖。曰彭,為南陽之祖。蜀郡太守睦公之子況涿郡太守居襄陽,況生歆,歆生禹,為下邳相封安鄉侯,渡江行邵,愛江南山水之勝,僑居吳郡,孫曰存,隱吳之橫山,遂家焉,後裔繁衍號稱南派。歆弟協,為漢衛尉,協生泰山太守岱,徒清河號稱北派。岱十壹世傳(《新唐書》為九傳)至虔雄仕隋為陽城令,徒居魏州之昌樂。唐益國公文瓘之遠祖也。

八十八世張胤(裔、引或允),字位中,官太傅監少卿,(《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住西州武陽。壹說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輔漢將軍,領留府長史。

八十九世張皓(49-132),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犍為武陽,六世祖良。高帝時為太子少傅,封留侯。漢順帝(126-144)司空;陽嘉元年卒,時年八十三,賜葬地於河南縣。子二:宇、綱。綱,字文紀。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高第為侍禦史。(《後漢書?張王

8

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官至廣陵太守,四世孫翼任冀州刺史居下邽,唐相張仁願之遠祖也。其世次為:綱曾孫翼,遷馮翊,為馮翊始遷之祖。翼生德言,德言生榮,榮生仁願。 範陽派

九十世是張宇,字諸君,官北平範陽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

九十壹世張遜(果),名基,範陽太守,部分譜碟失載,壹說官太醫院藥丞(見《張氏南軒通譜》、《姚江歷山張氏宗譜》)。

九十二世張孟成(冠成),漢沖、質帝(146)時肥如侯;徒居順天府範陽縣,為範陽派始祖。 九十三世張平,曹魏漁陽太守,生二子:華、英,英公不詳。

按:《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宇字於守號廷亮,東漢任北平範陽太守,晉階中憲大夫。避地居方城,宇生遜字益謙,東漢任太醫院藥丞兼光祿寺正卿。遜生成字孟成,又字文成,東漢廣陵太守。成生平,字子衡,號國安,三國仕魏為漁陽太守。

九十四世張華(232-300),字茂先,範陽(今河北)方城人。晉武帝(265-290)時討伐東吳的名將,後來高官至司空、壯武公。因拒絕參與趙王司馬倫等的篡權謀反而遭殺害且被殘忍地夷三族。著有《博物誌》十篇。張華為太康八詩人之首(三張(華、協、載)、二陸(機、雲)、二潘(嶽、尼)、壹左(思)),為當時文壇盟主,亦為艷曲之祖,開六朝唯美文風。《晉書?列傳第六》載:“華性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賤侯門之士,有壹介之善者,便咨嗟稱詠,為之正譽。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於幾篋。曾徒居,載書三十乘。” 生二子:祎、韙。

九十五世的張祎(?-300),字彥仲,好學,謙敬有父風,歷位散騎常侍。弟韙(?-300),儒博,曉天文,散騎侍郞,(《晉書?列傳第六》),其裔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為江左派始遷之祖。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徒洛陽,為洛陽派始遷祖。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張說出於此支(傳六世)世次為:韙生軒,軒生次恭,次恭生甫之,甫之生弘簡,弘簡生綸,綸生隆,隆生子犯,子犯生俊,俊生弋,弋生洛,洛生騭,騭生說。

九十六世張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襲華爵。避難過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晉書?列傳第六》)

九十七世的張次惠,宋濮陽太守。“太祖獻皇後張氏,諱尚柔,範陽方城人也。祖次惠,宋濮陽太守。” (《梁書?列傳第壹》)生二子:穆之、安之。 襄陽派

九十八世張穆之(安之),穆之字思靜,晉司空華六世孫(當有誤)。穆之少方雅,有識鑒。宋元嘉中,為員外散騎侍郎。與吏部尚書江湛、太子左率袁淑善,淑薦之於始興王浚,浚深引納焉。穆之

9

鑒其禍萌,思違其難,言於湛求外出。湛將用為東縣,固乞遠郡,久之,得為寧遠將軍、交址太守。治有異績。會刺史死,交土大亂,穆之威懷循拊,境內以寧。宋文帝聞之嘉焉,將以為交州刺史,會病卒。”(《梁書?列傳第壹》)子壹:宏籍。弟安之,青州主簿,徒居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陽派之祖。生子宏策,唐漢陽王張柬之之遠祖也。其世次為:弘策生緬、綰、纘、絢、經。經生則,則生玄弼,玄弼生柬之。唐朝“三相張家”的河東張嘉貞亦出此支,其世次為:絢生咤,咤生隋,隋生長度,長度生俊興,俊興生思義,思義生嘉貞,嘉貞延賞,延賞生弘靖。分別相玄宗、德宗、憲宗。

九十九世張宏籍(宏策),宏籍字真藝,齊初為鎮西參軍,卒於官。高祖踐阼,追贈穆之光祿大夫,加金章。梁高祖舅也,梁初贈廷尉卿。(《梁書?列傳第壹》)族弟宏策,字真簡,車騎將軍;(《梁書?列傳第五》)

壹零零世張纘(497-548),字伯緒,宏策之子,緬第三弟也,出後從伯弘籍,纘年十壹,尚高祖第四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召補國子生。起家秘書郎,時年十七。身長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采爽發。高祖異之,嘗曰:“張壯武雲‘後八葉有逮吾者’,其此子乎?”纘好學,兄緬有書萬余卷,晝夜披讀,殆不輟手。秘書郎有四員,宋、齊以來,為甲族起家之選,待次入補,其居職,例數十百日便遷任。纘固求不徒,欲遍觀閣內圖籍。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乃可言優仕矣。”如此數載,方遷太子舍人,轉洗馬、中舍人,並掌管記,官至平北將軍,謚簡憲公。生二子偉、希。長子偉,字子業。次子希,字子顏,早知名,選尚太宗第九女海鹽公主。承聖初,官至黃門侍郎。(《梁書?列傳第二十八》)。 壹零壹世張偉

按:明嘉靖十四年(1535)張憲、張陽輝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所載世次為:纘生偉,偉生守禮。《張氏通譜》、《姚江歷山張氏宗譜》、《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所載世次為:纘生守禮。 壹零二世張守禮,隋朝的塗山丞。

按:始興《頓岡張氏族譜》雲:“初,壯武公,嘗蔔居河東蒲阪縣,二子貴,又置第於洛陽,故河東有司空村,洛陽有散騎裏。??後五世徒洛陽,居散騎裏,而傳子守禮,仕隋為塗山丞,生君政,唐時為韶州別駕,卒於官,子孫因家於曲江。君政生子胄,胄生宏愈,遷於青化,宏愈生丞相中書令九齡公,及其弟九臯、九章、九賓。 曲江派

壹零三世張君政,官拜潮州別駕,居廣東韶州,為曲江派始遷之祖;以曾孫九齡貴贈右相加封縣伯,卒於官,因葬曲江而家。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沖、子謩、子猷。

10


繁体四川张氏族谱(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婚姻家庭继承法课件WORD版本 - 副本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