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韓相開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萬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壯、贊、彭、睦、述。壯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犍為。皓生宇,北平範陽太守,避地居萬城。宇孫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二子:祎、韙。祎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徒居襄陽??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徒洛陽。??始興張氏亦出自晉司空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壹零四張子胄,君政次子,唐代剡令;以孫九齡貴贈右相加封縣伯。生四子:弘藏、弘毅、弘智、弘愈。(《姚江歷山張氏宗譜》本世為子虔)
壹零五世張弦愈,官拜索盧(慮)丞,以子貴贈廣州刺史。配盧氏,生四子:九齡、九臯、九章、九賓。 長安派
壹零五世張弦愈(690-755),字子遠,號紹湖。壹說字鳴鶴。自尚書郎曆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伯,後移居長安(西安)。其兄張九齡(678-740,壹說673-740),唐玄宗開元年間,第壹賢相。(《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壹》、《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配杜氏,生九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陽令、掞、披。《姚江三牆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宏愈字孝忠,唐任新州索慮丞,南陽郡守、夔州交州刺史,贈太常寺卿、廣州都督。生四子:九齡、九臯、九章、九賓??,九臯,字鳴鶴,唐開元中任宋襄廣三州刺史轉殿中監終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沂南伯,致仕由曲江遷居長安,與兄九齡同著名。 按:梅縣《張氏合譜》及台灣張世英家譜載:九十五世的張題,隨晉元帝東遷,而寓居江左。九十六世爲張軒;九十七世的張次恭,是東晉的吏部尚書;九十八世的張甫之,是洛陽的始遷之祖。九十九世爲張宏簡;壹零零世爲副都禦史張綸;壹零壹世爲宋順帝的太常卿張隆;壹零二世爲張子犯;壹零三世爲河東從事張浚;壹零四世是隋朝的塗山令張守禮;壹零五世的張君政,官拜潮州別駕,是廣東韶州的始遷之祖;
壹零六世是唐代的剡令張子胄;壹零七世官拜索慮丞的張弦愈;九臯公爲壹百零六世。
壹零七世張抗,字子牧,朔方行軍司馬、檢校戶部郎中。贈右仆射。生七子:仲端,都昌令。仲膺,
11
嶺
南節度判官、殿中侍禦史。仲宗,義興尉。仲謩,江都令。仲方字靖之,秘書監、曲江成伯。仲孚,監察禦史、廣州節度判官。仲本。
壹零八世張仲方(765-837),字靖之,壹說德馨,貞元中,擢進士宏詞,曆散騎常侍、京兆尹。左遷華州刺史。入爲秘書監。臯有9子,39孫。孫子輩以仲方最有名,曆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議大夫,封曲江縣伯。開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益曰成。(《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壹》、《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載仲方爲九臯曾孫)生二子:孟常、茂宣,太原節度掌書記。
壹零九世張孟常,初名景宣,字遜維,壹說字連維。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參軍。 壹零零世張克勤,字維儉,號珪山,官長史。配戴氏。
壹壹壹世張尋(或絞絲旁)字旁源,號象岡,壹說字幹廷。配周氏。
壹壹二世張紀(宗紀或綜紀)新唐書中崇紀爲茂宣裔,崇紀,字正綱,號湛源,壹說字鶴堂。官監察禦史。配劉氏贈夫人)
按:《張氏統宗世譜》所載世系:仲方生茂宣,茂宣生克儉,克儉生绮,绮生崇紀,崇紀生璘。 成都派
壹壹三世張璘,字無暇,入川時任唐僖宗(873-888)國子監祭酒,隨僖宗徒蜀居成都,遂家焉,為成都始遷之祖。壽百有二十。配傅氏贈夫人。傳三世而遷綿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張浚、理學大師張栻,史稱其族尤大。
壹壹四世張庭堅,官禦史上大夫,以蔭補符寶郞,壽百歲。後不仕。配王氏,贈夫人。 綿竹派
壹壹五世張文矩,字中規,以曾孫貴封沂國公,英年早逝。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由夫人楊氏帶著北走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縣仁賢鄉,歸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這壹支因此而移居綿竹。楊氏實為綿竹始遷之祖。生三子:紞、紘、絢。
壹壹六世張紘(弦、綋)(997-1063),字元子,自號希白,舉茂才異等,為雷州司尹,任殿中丞。嘉右八年卒,謚忠定。居綿竹,以孫浚貴贈太師封冀國公,著有《禦戍策》30篇。娶趙氏王氏俱封冀國夫人。
壹壹七世張鹹(1048-1099),字君說,號漢源,紘公元配趙氏所出。神宗元豐二年舉進士,官宣德僉書劍南節度使。元符二年己卯(1099)五月初四以疾卒於成都普福僧舍。壽五十有二。大觀二年戊子(1108)三月初十歸葬綿竹普潤鄉柔遠裏之新兆。以子貴贈太師,封雍國公。元配任氏;次配
12
趙氏,三配計氏,守誌節孝兼全訓以義,方人欽孟母,以子貴封秦國夫人。子五:懈、潮、潞、滉、浚。女二:長適(嫁)進士陳悄;次適進士王恂。
按:史宋載魏公四歲而孤,據此推,鹹公應卒於元符三年庚辰(1100)。
壹壹八世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系計氏所出。生於紹聖四年丁醜四月十四日寅時,政和八年進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並建議經營川陜,被任為川陜宣撫處置使。次年因東南形勢緊張,乃集軍反攻,牽制金軍。後用吳蚧等堅守秦嶺北麓,使全蜀安堵。紹興四年(1134年)再任樞密,次年為宰相,重用嶽飛、韓世忠,廢黜席懦的劉光世。秦檜執政後,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屬湖南)貶所連上五十疏,反對議和。三十壹年金完顏亮攻宋,才重被起用,封魏國公,主持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將領不和,符離之戰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擠去職。著有《中興備覽》等。興隆二年甲申八月十十八日酉時以疾薨於江西餘幹寓舍,壽六十八歲,是歲十壹月葬寧鄉官山(《宋史?列傳第壹百二十》)。配樂氏無出封楊國夫人,繼配宇文氏,封蜀國夫人。子二:栻、杓。
按:《錫山張氏統譜?忠獻公派》載:忠獻公為唐相嘉貞公十六世孫,世次為嘉貞生延賞,延賞生宏靖,宏靖生文規,文規生介眉,介眉生佐,佐生溢,溢生謙壹,謙壹生克明,克明生韶,韶生敬則,敬則生庭堅,庭堅生文矩,文矩生紘,紘生鹹,鹹生浚。待考。
一一九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南轩公为张氏入湘肇基之祖。生于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八月十五午时,孝宗淳熙七年二月初二卒于江陵府,享年四十有八。配宇文氏,朝散大夫师中之女,赠夫人。绍兴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未时生,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又二月十二日辰时殁。葬宁邑龙塘原。生三子:焯、炳、烺。焯居宁乡官山,炳迁浙江钱塘,烺迁湖北襄阳、谷城。女二:长适胡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早卒。明代名相张居正(1525-1582)为其十二世孙,(《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弟张杓,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官,端明殿学士。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辨称。再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杓子二:忠恕、忠纯。
一二零世张焯(1156-1179),字昭然,官承务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邑龙塘原。配胡氏,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九月十八日申时生,殁未祥,葬夫墓右,生子三:明羲、明义、文吉。明羲居宁乡龙塘,为龙塘张氏始祖,明义
13
裔迁浙赣,文吉裔迁浙江余姚。
堂弟张忠恕 (1168-1225),字行之。自幼传习家学,是湖湘学的传人之一。宦途中颇有声望,为时人称赞,但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长进,张忠恕屡以“修身为学”规谏皇帝,不能得到接纳,终遭忌恨、排斥,罢官而归。张忠恕回到湖南后,继续研习家学,弘扬伯父之志,在岳麓书院开讲张栻学,宣扬湖湘学统。湖湘学者,多从其游。由于他在传播湖湘学中的贡献,《宋元学案》称他为继中兴四大名儒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后,“最有光于世学”者。兄忠纯。(《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八》) 龙塘派
一二一世张明羲(1179-1274),字周易,号熙圣。册名义伦。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二月十一生。度宗咸淳七年诏补将仕郞,隐居不起,人咸以古儒称。咸淳十年甲戌(1274)三月初九巳时殁。配汪氏,淳熙元年庚午(1274,《张氏南轩通谱》为庚戌,当有误)正月十三日戌时生,宝佑元年癸丑(1253)七月二十三日酉时殁,夫妻合葬宁乡八都龙塘原,世为龙塘之祖,子一:镗。 一二二世张镗(亦作唐)(1226-1278)字讷翁。官指挥,诰授朝奉郞。宋宝庆二年丙戌二月初一吉时生。宋益王立,号诏天下勤王,公于宋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 与赵璠等在起兵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时宋祥兴戊寅(1278)十二月也。(镗公事迹祥见《湖广旧志》、《督府忠义传》《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传》)。至元十九年,堂弟铿负信国公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府。配王氏,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又八月初九申时生,咸淳九年癸酉(1273)十一月初三未时殁,葬龙塘。生子四:惟孝、惟源、惟考、惟遗。惟孝坚守祖居,考、遗以父力抗元兵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考迁安化三州,其后分居县境三洲、银溪、边江各处;遗逃福建永福,源徙山东济宁。
一二三世张惟孝(1242-1308),公字行先,宋淳佑二年壬寅(1242)五月十五日寅时生,因父殉难,不忍仕元,隐沩学道,俗称张三千郞。元至大元年戊申(1308)殁,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亥山巳向。配邹氏,淳佑五年乙巳(1245,《张氏南轩通谱》为淳佑五年辛丑,当有误)二月十一卯时生,殁未祥。生子一:絅。
一二四世张絅(1264-?),公字延则,号山久。元至元元年甲子(1264,《张氏南轩通谱》为至元元年庚辰,当有误)生,殁未祥,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与父同向。配龙氏,生殁未祥。子二:万宝、万全。 梅山派
14
一二五世张万全(1296-1391),絅公次子,原居宁乡。生于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年)十月初三酉时,元配杨氏,生伯瑛、叔瑛、季瑛、昆瑛、玉瑛、仲瑛。次配夏氏,生金瑛。因元末世乱,近郡等城俱陷,至正七年(1347),携家小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府郡守治地避难。后有明定鼎,奉旨编还原籍。知安梅山水秀丽,择议分居,时洪武二十年也(1387)。为梅山之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张氏南轩通谱》为洪武二十四年庚午,当有误)五月十三日酉时殁,寿九十有五。葬马坳仑下,子山午向。原墓毁于浩动,七瑛后裔于癸酉年(1993)复修。
元配杨氏元贞二年丙申(1296)六月十二日巳时生,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十月二十一日辰时殁,葬宁邑八都九区龙塘三角形张沧海山内乾向碑记。次配夏氏葬西冲庙后。
七瑛公分布情况:伯瑛公居岩底生胜,世传安化岩底祖。季瑛公字汝诚,居马头,其后裔散布安化柳林、益阳、新化白溪、小溪、三尖峰等处。昆瑛公居大范,为大范祖,其后裔有迁四川大池山、安化柘溪、新化、归化等地者。玉瑛公字成可,居安化钟底,为钟底祖。仲瑛公居益阳栗山,为栗山祖。金瑛公字汝翘居安化马头、冲头,其裔有徙川者。 五里牌
壹世;(總譜126世),張昆瑛,萬全公四子,生四子;壹飛、再飛、翔飛、乘飛。 二世;張壹飛,昆瑛公長子,生四子;誌、量、仁、高。 張再飛,昆瑛公二子,(住三甲) 張翔飛,昆瑛公三子,(居新化荷葉塘) 張乘飛,昆瑛公四子,(居歸化)
三世;張 誌,壹飛公長子,(無嗣記載,止)
張 量,壹飛公二子,字度遠,生庚不詳,安葬於老祖山,配李氏,生庚不詳,夫妻合葬。生三子;貴,興、載(興載二公不詳,止)。 張 仁,壹飛公三子,(住安化縣八裏灘)
張 高,壹飛公四子,字峻山,生庚不詳,配易氏,生庚失考。生三子;權、林、孫。
四世;張 貴,量公之子,字通彥,生庚不詳,安葬於太公山,朝林家邊水,辛山乙向。配吳氏,生庚不詳,夫妻合葬。生壹子;仕瑜。
張 權,高公長子,生庚不詳,配聶氏,生庚不詳,安葬於話子山。生壹子;仕林。
張 林,高公二子,生庚不詳,安葬於下塘沖。配廖氏,字玉,生庚不詳,安葬於下塘沖。生壹子;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