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2)

2019-03-10 21:28

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名)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论文。 签名: 2010年 月 日 系(部)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 年 月 日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系 ***)

摘要:教育新形势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需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实验 有机整合 正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研究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准确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课件、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知识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即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对科学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很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能看、能听,还能操作,再通过同学和老师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得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容易接受的多。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从而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些对学习者产生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当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技术,就如同给学生的思维搭上一个个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能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个性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等能力

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能力

现在科学教育强调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课外资料和辅助读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流能力。 (二)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动、植物都要生活在空气中?” 还有很多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小石头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大木块会漂在水面上?”……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采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了图片和资料播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们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

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 1.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的兴趣。

2.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也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及做好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

(一)有效整合的内涵

要提高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是指: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整合的禁忌 1、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件中穿插了大量图像、艺术字、动画、视频、音乐等素材,特效过多,令人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图片、文字的出现加了旋转、声音等特效,学生只是注意了旋转、声音,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图片和文字的内容。视频、动画过长,浪费了时间,常常使课堂教学虎头蛇尾,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学生表面上看也兴趣盎然,似乎都在积

极参与。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和所展示的内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整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而且连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2、忌依样画瓢、照本宣科

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简单、技术含量低下,多媒体设备只是相当于投影仪。例如:有的教师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原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没有超越书本内涵,提高课容量,这种整合与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还丢掉了教学之源—教材,必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3、忌穿新鞋、走老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音响设备代替了教师讲授;用视频代替了教师演示。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话筒式教学,课堂模式还是填鸭、灌输式。 4、忌越俎代庖、四体不勤。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探究是研究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单纯靠老师讲解、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身体验。在自主观察、探究中,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浪费时间、并且实验过程难组织,不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演示,效果好。整节课学生没有做过一个实验,没有真正思考过一个问题,也没有自主学习过什么内容,只是欣赏了教师精彩的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不加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整合,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必将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

(三)有效整合的尺度

从以上有效整合的禁忌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 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

“适时”就是指多煤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风电项目技术经济研究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